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英语开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开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开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桐梓县第四中学王磊大家好,今天我教学设计的内容是“七年级英语开学第一课”,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始我的设计意图阐释:一、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与生活1.初中英语学习的目的及重要性:A..“Why do we study English ?”这是开学第一课多数教师会问及学生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作为教师对此可能也有不同看法!但我想告诉孩子们的是初中英语的学习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生活!(即,“学习是为了生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小父母就告诉孩子们,“To learn better , to earn more money”, “To learn better , to be a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to be a respectable man from others” , “…to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a…”诸如此类的想法在孩子们心中逐渐形成,我想说,”It makes kids become very tired and one day when they are adults,they’ll be tired, too.”那么,他们拿什么来享受阳光,感受“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I don’t want to see a man who is too old to walk can’t understand what life is and how beautiful it is .B.我总会告诉孩子们,”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idea in daily life.”学习的目的是努力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是自己,而不是他人!And I also told them,”The teachers aren’t always right , you’d better be good at believing yourselves, not others !”我们应抛弃传统中教师至上的观念,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10年,20年后的社会生活,没有人可以用10年,20年前的经验告诉他们“什么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无误的!”孩子的创造性,必然建立在充分的独立认知和自信之上!C.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感受一种文化,不论是《三字经》,还是Hamlet,对你产生影响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背后的语言”,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从讲述英汉文化差异方面的cases出发,激发学生的英语求知热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Interst is the best teacher.”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常常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懂得多,聪明得多”不是?!2. 浅谈本节课教学目标:(一). 语言知识层面:A.通过简单的英语提问,eg: “What’s your name ?”/ “What’s your age ?”/ ”Where are you from ?”/ ”Do you like English ? why ?”…了解孩子们的英语基础;B.“ Do you know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foreigners and Chinese ? ” / “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at ? ”…了解学生对中国人与外国人差异的认知;C.通过教师英汉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和行为差异的事例讲述,使孩子们了解,学习英语,感知异国文化,必然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二). 语言技能层面:A.通过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用英语相互介绍自己或家人等,培养学生把“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力;B.通过对英语中“I”的用法,与汉语中“我”的认知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用不同思维方式)的能力;C.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 情感目标层面:A.希望通过本节课,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求知热情;B.通过一个小故事的讲述,启发孩子们去感知“学习——思想——心态——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知道“心态”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C. 通过学习,培养孩子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四). 学习策略层面:A.学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同伴交流,或与教师交流得以解决;B.强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勇于说出自己与他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C. 学会“倾听”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倾听”在本节课中与“独立思考”同等重要!(五). 文化意识层面:A. 旨在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有初步、浅显的认识,并试图以此激发其求知热情;B.通过与学生的小故事交流,启发其发散思维,并试图以此让其了解,发散思维在学习外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3. 教学重难点:A.如何在基本不涉及英语新知识,如词汇、短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的良好配合,达到启发、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求知欲的目的;B. 如何把握“度”与“量”,“深”与“浅”的关系,是上好本课的关键点与难点。

二、学情A.本节课教师面对的是“准初中生”,他们来自“四方”,彼此还不了解,与教师的了解也仅仅是“一面之缘”;B. 针对“英语教学”本身,由于《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大部分学生“英语学龄”提前,“喜忧参半”成为必然,如何使那些已经对英语“不太感冒”的“准初中生”配合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课堂行为,存在疑问;C.从小学初入中学的“准初中生”们,对新的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充满“好奇”,如何使其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室”本身,这考验教师“教学功底”。

三、模式宏观模式上采用我校(桐梓县第四中学)积极倡导的“六环教学模式”,即在“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或学生)展示质疑——拓展深化——检测反馈——课后反思”。

但在具体的中观模(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身教学风格(微观模),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目的。

现对教学模式做如下分析:1.抓住“课间间隙”,利用“白板”设备,播放幽默的外国视频文件(如《憨豆先生》节选),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迎接“初中第一堂英语课”的到来。

(本部分展示的节选片段,观后能让学生感知中外文化差异,比如《憨豆先生》中关于就餐的搞笑片段)2.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入本课:T: What’s his name ? Do you know ? (Rowan Atkinson罗温·艾金森)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会很茫然,有的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憨豆先生”!但对其本人,一无所知。

此时教师可以继续,“What does he do ?”学生可能用英语也可能用汉语,回答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师对其可以给予口头鼓励,“well done!”)又或者有学生甚至不知道教师在询问什么,此时教师可以用汉语翻译帮助其理解,也可以让同学互助帮其解答,除了引导,教师只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倾听”!2分钟以后,T: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m ? 此问题教师告知学生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Yes , I do .”此时教师可以用中文对Rowan Atkinson进行简单介绍,但有一个细节必须包含其中,“他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却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喜剧天才,事业上顺风顺水的他,却在其主演了《憨豆特派员》后,询问自己的妻子,”Who am I ?”到此为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⑴What’s your name ?⑵Where are you from ?⑶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to others ?在此之前,教师可以用英文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以作示范,在学生交流讨论完成后,教师鼓励其在讲台上介绍自己,并做肯定评价!(自主学习环节到此结束)3.教师让同学拿出纸笔,在上面写出汉字“我”,然后开始游戏,以24个字母为对象,介绍游戏规则:如,同学A说出字母B,那他左右两面的同学必须分别说出“A”和“C”,说错的同学,给定下一个字母,让班上的同学继续此游戏……直到字母“I”的出现(至此,合作探究阶段结束)4T: What is the another meaning of “I” ? What does the letter look like ?同学在思考,并作出各种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让其将“I”与”我”写在一起,并告知其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的I表示“我”的意思,且表示“我”时,I不论在英语句子的任何位置,都永远大写(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忆英语句子首字母必须大写,而其他位置不必如此,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I”的用法如此特殊?小写的“i“比大写的I 多了一点,不再具有“我”这一意义;而反观汉语的“我”,如果我们去掉一“丿”,就成了“找”,这种小小的变化你会联想到什么?至此,教师让学生发散思维,给出各自认为正确的答案,给予积极评价……(展示质疑阶段就此结束)5学生给出很多答案,教师讲述《黑白老鼠》①的故事,让其放松:(故事大意“备注”于“反思”后。

(拓展深化阶段至此结束)6. 检测反馈,通过学生对如下问题的书面或口头作业在下节课前完成:(1).Do you think study English is an easy thing ?(2)How will you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English learning ?(3).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glish letter “I” and the Chinse word “我“?(4)What can we learn from MR BEAN ?7 . 课后反思(后文详述)四、板书由于采取“白板教学”作为辅助手段,故板书过程较为简洁明了本节课中作业的布置与课堂上相应的设问信息都作为板书内容在“白板”上得以呈现,本过程可在备课前完成,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教学效果A.本节课,教学内容实质涵盖及其丰富,通过简单的英语设问,如询问名字、来自何处等,不经意间检测了“准初中生”英语基础水平,在合作交流中,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了解,课堂反应活跃;B.对MR BEAN 喜剧片段中出现的幽默元素,大家往往“一笑了之”,反应出初中生身心发育特点的同时,也凸显其对他国文化了解的匮乏,生活中缺乏“大视野”;C.本节课中关于“我”(I)的认知,充分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和可塑性,虽然深层意义表达不够清晰,但就探究不同本身,充满科学精神,值得学习;D. 就课堂上《黑白老鼠》故事的环节,同学们发言积极,但限于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展开,为本节课留下“缺憾”!E. 教学过程进程的掌握上,本节课存在不足,望以后加以控制!六、反思:1.本节课是“初中英语开学的第一节课”,是我认为初中阶段最难上的一节,在我校(桐梓县第四中学)第一节课(无论哪个学科、哪个学期)就“直奔主题”是被严格禁止的,尤其是七年级起始的第一节,这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于是实际教学中我做了上述的“尝试”;2.如前所述,我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感受一种文化,对人产生影响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背后的语言”,于是,我试图从中外哲学中“我“这一基本哲学命题出发开始这节课,表面上看好像这种立意过于“深奥”,实际上以“英语字母表”为突破口,一切都变得简单易行;3. “I”在英语中表示“我”,永远大写,他凸显了,英国文化中对自我发展的重视,“I”永远大写,也暗含一种自信的个人发展理念,事实上欧美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不管是“I think ,so I am.”还是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都大体与“I”相关;至于本课中与汉语“我”的比较,则显示出,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I”从诞生的那刻起,便毫无疑问存在,存在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存在于西方人的行为理念,对“I”的至上理解仿佛天生存在;”I”上加一小点“i”不再是“I”,失去“至上”的原始意义;反观汉语“我”,却是中国人一直苦苦探索的哲学命题,事实上,如果我们去掉一“丿”,就成了“找”,似乎中国人,一直在寻找探求,“我”的真意,东方人对我的探索热情,体现在“多想了”一点(“丿”),故而东方人较西方人更看重“集体”意义上的“大我”发展,而西方对“个体”,个性的发展重视程度似乎比中国更甚!只是这种差异,随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而逐渐趋同;4. 至于《黑白老鼠》的故事,只是希望对故事中情境的不断设问,启发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这对语言学习者,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态的重要!而在可见的即将进行的英语系统学习中,困难无数不在,就像我们学习母语时,步步维艰,因此,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告知孩子们心态在未来学习、生活中的意义,显然符合本节课题的题中要义;5. 总之,本节课程设计,想表述的一切,无非是“学习是一种感悟”,“学英语是感悟一种思维,并对固有思维产生影响的过程,是适应将来美好生活的需要!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未来,不能仅仅停留在昨天、今天、明天响亮的口号上,而落实于现实的行动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代的前面——仅仅与时俱进,对教书育人而言,还远远不够!因为你我面对的群体,面对的是10、20年后,甚或更远之后的中国,如果我们都用10年、20年、30年前的教育思想,不要说教育,只说影响我们的孩子,那都是对他们极大的伤害,他们走出社会,落后他们的同龄人10、20、30年的思维方式,这是很难想象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代教育“任重道远”!备注:《黑白老鼠》的故事: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游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