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

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

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1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于这样枯燥的说明文,我们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大海美丽的景色。

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如果有机会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吗?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表扬激励学生。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

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

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

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

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

在学生朗读时,我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

随后,我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

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三、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特级教师姜茗芳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同学们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

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

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

”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

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

我在教学《太阳》时,也采取了姜老师的方法,通过两篇不同文体的阅读,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四、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

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

《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课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

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

”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

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我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

五、回归整体,品味语言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弄清思路、明确说明方法的基础上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也可选取比较经典的段落读,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具有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字、词、句等,加以赏析。

以《海的颜色》为例:作者经过观察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大家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说说你的看法,然后引读,揭示首尾呼应的写法,联系上文体会它的好处。

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你发现这种说明文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个活动要预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细细品味欣赏。

比如“关联词语”,在介绍渤海湾的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时候,用了四个“因为”使说明的层次分明;比如,在说明语言上,“可能”这样的词语使语言严密准确,让人感受到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回顾整体,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拓的是课本内容。

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

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发展语言。

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2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

从小学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等等。

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

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如今的小学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

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去。

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

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

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

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

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

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现阶段的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懂了。

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延伸,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按多样性、广泛性原则选择各类说明文让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在学习《马》一课时,课堂上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知识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

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小学语文说明文方法3一、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精心设计会对课堂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对一节课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导入环节的安排不仅限于课上,也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前,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课堂进行陈铺。

如: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导入等。

2、发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

比如《种瓜得豆》一文,转基因技术的神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

“可以把动物的基因搬到人体里吗?”“假如把猎豹身体里管跑步的基因搬到人体里,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

有什么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书籍,引向生活。

3、发挥科学真知的吸引力说明文中的信息量比较大,或者说信息量比较集中。

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增长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多阅读这样的文章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老师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阅读的兴趣。

二、明确并把握好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