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摘要: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围绕军事斗争需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积极探索“多要素集成”教学方法,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自主教学、应用教学和实地教学“四位一体”新模式,科学合理搭建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部队人才,在“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中彰显其创造性本质特征。
关键词:任职教育;政治教学;创新研究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03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必须保证教员与学员在平等、独立、自主的前提下,避免“教”与“学”的任何一种预设“真理”、“权威”或标准,以“研讨式”、“对话式”、“案例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彰显任职教育的“创造性”本质特性,紧紧围绕军事斗争需求,有效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努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不断增强军政干部化解风险、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需求,设计任职教育政治课内容,真正体现“遏制战争、打赢战争”这个军队的根本职能,使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围绕军事斗争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在“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中彰显其创造性本质特性任职教育是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军事职业发展和特定任职岗位需要,由军队院校对其实施专门知识、专门能力和军事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
随着军校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过渡与转型,关于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的探讨和认知不断深入。
然而,其焦点、热点、难点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任职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特别是任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等问题上。
其基本途径是通过寻找、反思学历教育的不足、缺陷和军队建设的迫切需要全面展开。
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作为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又是远远不够的。
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是学历教育出了问题,那只需在学历教育本身查原因,无需提出任职教育的问题,更不必要上升到教育学的高度,以及军队政治理论教学观念、特点、本质与核心。
通常认为,学历教育重在系统传授知识,任职教育是重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技能掌握与方法传承。
其实不然,因为文化、知识、技能、方法等不仅是由“教”向“学”单向度的授领和传承,更不能把“教”看作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而“学”则是被动的、甚至是无知的客体。
目前,在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求教员多讲“怎么看”与“怎么办”;少讲“是什么”与“为什么”,认为前者是任职教学,后者是学历教学。
实际上,教“是什么”与教“怎么办”并不是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根本分野。
因为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设定,即“教”的一方是“树根”与“树干”掌握着水分营养;“学”的一方是“树枝”与“枝叶”只需要把水分营养(知识技能)汲取过来便万事大吉,无需更新,也不需要创造。
实践中,这种非对称性的不平等教学关系,无论是讲“怎么看”与“怎么办”,还是讲“是什么”与“为什么”,其结果只有一个:教员有“一桶水”,学员得到“一碗水”,没有发展,没有更新,没有创造。
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是教会怎样做好人的工作,军队政治工作从学理上说,是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特点规律的系统建构与把握,对任职教育的本质,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规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学”以“教”的内容为创新点,教的核心是育人,学的本质是创新。
“教”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它至多是教的显性目的),根本目的是为成就人才;“学”的目的也不单纯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走向创造,这种创造出了知识技能的创造,还有工作实践的创造及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
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主要解决的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它更需要新思维、新知识、新办法、新手段,并直接依赖于新型人才培养,如果只把传授知识技能作为任职教育终极目标,那就无法满足岗位任职教育需求,其问题不在于知识技能讲授的方法,而是这种知识技能本身的“固定”与“僵化”,由此限制了“教”与“学”本身的互动发展,其想象力、学习力、创新力被不断“爆炸”的知识所蒙蔽,无法在锻造砥砺中闪烁光辉。
那种“产品使用说明书”式的规范教材,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谁也没有耐心坐下来听你慢条斯理地“说道”。
二、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围绕“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根本职能来谋划,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面提高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主要围绕政治工作本身的岗位任职需求全面开展,这是各大院校的通常做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所在。
然而,作为新时期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则远远不够。
军队与战争紧密相连,其根本职能是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战场上的要求只有“冠军”而没有“亚军”。
为此,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只能围绕培育战场上的“冠军”这一最高标准也是唯一标准有所作为。
首先,要围绕军事训练需求设计政治理论教学内容。
军事训练是军队和平时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成和发展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也是重要的治军管理方式,并对官兵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对军队建设资源和要素具有很强的整合转化功能。
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军事管理创新,最终都要通过军事训练融汇起来,把军事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并作为中心工作。
因此,政治理论教学要体现军事训练的职能要求,紧贴长期相对和平环境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条件下,官兵的思想实际、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发生的变化、训练保障所遇到新的制约因素等问题,调整政治理论教学课程设置、课题研究和问题探讨,着力解决激发和保持官兵练兵热情,培育部队战斗精神,优良作风及大无畏英雄气概。
要深入研究通过训练实践考察使用干部、选拔培养干部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破解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难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增强训练中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提高临战时期和战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战争事关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复兴大业,它是一个国家核心战略利益能否得到保全的关键。
军队政治理论教学必须适应国家安全利益拓展,以及加强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的需要,着眼全局,把握方向,准确领会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和战略意图,教育引导官兵始终保持高举旗帜、履行使命的坚定政治信念,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部队思想,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军事行动服从服务于政治、外交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激发官兵义无反顾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与训练之中,确保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全面提高我军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再次,要突出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拓展,是党的军事创新理论重要内容,是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重要保证。
军队政治理论教学,要适应部队组织开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及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强化三战一体、联合制胜意识。
同时,要以三战《纲要》为基本依据,在熟悉基本战法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研究、发现实施基本战法的途径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网上对抗演练、(观看)参加实兵演习(录像),以培养提高广大官兵政治工作实战能力。
三、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应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合理搭建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部队人才(一)把握政治理论教学的逻辑性任职教育各个层次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为此,军校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做到层次分明,步步升级,衔接连贯,富有成效。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每门课之间,特别是内容模块之间应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理论整体。
这种内在联系要体现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
所以,在构建和完善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时,必须适应这种多层次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紧紧围绕学员政治素质培养,将几个层次的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考虑。
作为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还要体现一定程度的递进性。
上一层次的政治课程教学要为下一层次的政治课程教学提供基础和铺垫,下一层次的军事课程应在上一层次课程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提高。
同时,在课程的先后顺序上必须仔细考虑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做到科学合理。
(二)注重政治理论教学的系列性任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多、类别多,单一的政治理论课程设置难以完成教学对象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更无法兼顾教学对象专业方向和个性发展的差异,势必造成政治理论教学千篇一律,这与任职院校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不相符合,在新形势下显然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确保教学对象打好政治素质基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同时,又要充分发展个性,能够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知识链接的途径。
所以,在构建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时,必须照顾到各个类别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做到把握共性,兼顾个性,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制定学分标准,以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课程需求,避免学员不论基础情况如何,都要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同样课程内容,使学员真正能有针对性地依据自己的需要情况进行补课。
通过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来体现政治理论课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学员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需要,从而达到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
(三)突出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从属于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必须以现代作战和军队建设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顺应信息化战场和当前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发展趋势,这是构建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一个大的方针和总的标准。
当然,构建和完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针对培养对象工作所需。
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其目的除了培养学员必备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应服务于不同专业培养对象的特殊定向。
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该结合部队建设实际,主动适应部队教育训练需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价值、地位、作用。
同时,可建立机关、教研室、学员队、学员代表教学协商机制和渠道,及时沟通交流教学内容及前后需要衔接的重点问题,统一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把政治理论课程及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和延伸,最大限度地加强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强调政治理论教学的融合性信息化战争训练是一体化联合训练,对于培养官兵的开放、多维、集成、创新的思维品质、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