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3年第6期(总第l42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吴志成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基础又繁杂,既独立又与各学科紧密相关,既需要实践性又 需要理论性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更新观念、内容、方法、体系, 提升教育品味和品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规划,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思政教育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3)06-006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 表座谈时,曾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 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作为培养人才、传 承文明、推动社会思想文明进步的重要基地,高等院 校承担着培养、创造、传播、创新的历史使命,在这样 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 越发显得必要和重要,面对日益开放的全球化环境, 要想使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的突破和 进展,就必须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 新的途径和方法,开创新的局面。 一、指导方法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基础,也是最难创新和 逾越的。我们国家原有的教育体制过于强调共性, 不注重挖掘学生“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重”的 个体化意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始终贯彻 “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 视开发个体的潜能,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完善。现在是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学生对于 信息的接受更是多方面的,绝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 和学校的传授和灌输,高校大学生又是一个个的自 由个体,有完全的行为和意识能力,面对如此众多的 信息面,学生必须依靠自我的判断能力进行选择和 [收稿日期]2013—09—24 [作者简介]吴志成(1976一),男,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教师。 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正确的、理性的信念和意 识,完成道德的自我完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J。理想指导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如果 

一味灌输,没有上升为理想和信念,那这种教育注定 是失败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 梦,指出了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 国人的,大学生更应深切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 思考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只有每一个人 都为美好的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 磅礴力量。所以我们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 一定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并促使他们将小的自我与社会的大 我联系起来,与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联系起来,并最终 成长为社会发展和振兴的中流砥柱。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实施新的方法 和方式,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教育模式中好的精华,另 

一方面更要与时俱进,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创 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模式和方法。 1.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要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鼓励学生在 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坚定理想、培养品格。 

一67— 吴忍溅 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 指出:“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 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 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 学生头脑工作。”_3 单纯讲授理论,很难激起学生的 兴趣,我们应积极鼓励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引 导他们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这样才能起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 的管理体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志愿者服 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 学等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社 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的意识,引导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理想与信 念,并最终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时效性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原有 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和探知的需 求。此外,大学生处于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课堂教 学内容的滞后性会损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求时效性,把新的理 论和社会发展动向纳入课本和教学,更新课堂内容 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还应紧跟国家和社会舆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用科学的、新鲜的、 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L4 帮助他们树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充分发挥思 想政治教育在塑造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3.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 针,育人为先,育人为本,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 计划、有目标、有系统、有重点地制定教学计划,完善 运行机制,多途径地展开教学任务。此外,在进行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一 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任何教育都是潜移默化 的教化过程,如果一开始就强硬灌输理论的话,学生 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和厌烦感,我们应针对不同年级 的学生,制定有层次,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刚开始 更多地给予学生一些感性的、具象的、现实的认识, 一68一 教育 logan结合“感动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等宣传报道 开始一些实例教育,待到了高年级,再逐步增加理论 知识的学习和讲授,同时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心理需 要,安排一些关于他们所关切的现实教育,比如在上 课时可以结合“优秀大学生村官”等事迹帮助毕业 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教育内容的创新 1.塑造高尚道德观 作为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 任和公众期望,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表现对全社 会来说,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头作用。高等院校的任 务不仅仅是培养智育全面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 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风尚。如何充 分发挥学校教育渠道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浸润下健康的成长,是摆在 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一个民族 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 和精神风貌上。当前,我们的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机 遇和挑战,这就更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帮助我们的 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完善自我的品格,塑造高尚的 道德情操。 2.加强民族观教育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 和民族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一直是 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当今的世界纷繁复 杂,年轻的大学生面对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承载 着更多的民族和社会责任。其实从三字经、百家姓 开始,我们就在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和 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讲授,让学生们在成长中了解 先贤们的坚强品质、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并树立开 拓奋进、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现代民族 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年 人,是有理想、有担当的,在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在 国家和民族危难时,他们都义无反顾,坚强不屈。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光辉历程和 伟大精神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这 种精神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要帮助我们的在校大 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将个人的 梦想汇聚到民族之梦中,并最终使他们成长为完成 冢由电入 1.U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为实现中国梦增添 青春能量。 3.开拓体验教育 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在入学前与社会接触较少, 入学后也经常过着宿舍——食堂——教室这样三点 一线的生活,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认知,更缺乏 对社会的适应性,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有书本教育是 远远不够的,社会环境对他们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有 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因此,我们的高校应 该更新观念,敞开门办学,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可以 聘请一些有成功的、有经历、有影响的企业家、社会 人士作专题报告和现场交流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 的奋斗和进取精神;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 和实践,让他们深人社会的各个领域直观体验和感 受;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和公益活动,强化他们 服务社会和奉献他人的意识;现今,各地的展览馆和 博物馆资源日益丰富,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拓 了很好的渠道,借助一些主题活动日,带领我们的学 生参观档案馆、博物馆和各类巡展,对他们深人了解 历史国情也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随着国家开放程 度的提高,我们的高等院校与国外大学交流的机会 和频率越来越高,这也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 的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 u1)耳币O剐 思昂It+/.剐, 在观察体验和交流交往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 我们现行体制和路线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的历史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民族和 国家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时代在 进步,高校在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 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前进的 方向,我们要沿着新的方向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点子、新路子,切实应对 好新形势下的现实问题,帮助我们的在校大学生解 决好成长中面对的思想困惑,锤炼高尚品格,树立正 确的道德价值观。并鼓励他们踏实学习、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真才实 学,坚定跟着党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一O5—04. [2]曹音.尚书周书释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4]李楠,吴筱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科 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责任编辑:王雪炎] 

(上接第51页) (三)加强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建设有自己特色 的网络课程 针对目前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普遍缺乏针对性的 问题,首先应该确立起“针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特点 来编修教材,建设网上资源的理念,摒弃照搬普通高 校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思想,立足于建设一些特色鲜 明的课程资源,便于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便于师生进 行教学互动。各学科的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践 需要制作课程建设方案,以《婚姻法学》的网络课程 为例,首先,理论基础知识和理论脉络穿线等理论基 础部分可以占网络课程的1/3比例,主要采用文字 材料、音像讲座等媒体资料,同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 和自检自测系统,同时要引入完善的学习互动系统 和工具;其次,案例教学部分可以占网络课程的1/3 比例,通过对案例的引人,重点分析讲解课程的重要 理论和法律规定,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再次,第三部分应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