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历史课文
(嘉积二中历史组黄玉雪)
“哎,现在的学生读不来书啊!”这是初中部常常议论的话题。
议论之中,充满着困惑与无奈。
“这书怎么读嘛!”这是初中学生课间的叹息,他们的小脸上还布满迷茫与渴企。
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文字课由语、数二科,陡增至语、数、外、政、史、地、生七科,这里面不光只是数量上的激增,更加需要的是及时有效的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历史课文,从而爱上历史。
一、运用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历史阅读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个历史老师的最高境界。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入,我想了又想,后受一本书上的启发,上课时,我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也可采用另外情境导入,课前展示与战争相关的图片:《德军的重炮》;《正在收尸的德国士兵》;《战场上的法军士兵》;《法国阵地一角》;《尸体遍布的战场》;《化学战中的士兵》;《堆在堑壕中的枯骨》;《炮轰过后的凡尔登镇》等等。
当然,还可以用故事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歌曲导入等多种形式。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有效地历史信息。
阅读过程,一般来说就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
历史阅读,重在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每篇课文开始,我都习惯于向学生解读题目,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提取出有效地历史信息。
比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我把设问的重点放在了“站”字上,“为什么用站呢?难道之前的中国人民都是跪
着的、蹲着的还是怎么的呢?”貌似挺通俗的一句话,瞬间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他们现实莞尔一笑,接着开始思考或者赶紧看书找答案。
再比如在《三大改造》一课中,我是先设定教学目标:从题目中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改的结果。
再虚拟一个历史人物“李老汉”,通过讲述李老汉一家的故事,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接着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在做出结论。
三、联想诱发,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
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意外,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对历史进行感悟和探究。
比如在《土地改革》一课中,我在讲完全课的基本内容之后,在穿插一些跟地主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
一般来讲,地主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残忍的剥削者形象,没有人情味的,但通过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地主的描述,改变学生对地主的偏见。
当然,也是想教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
四、教会学生历史阅读方法。
学习一门课程,不懂得基本的阅读方法,恐怕学生对其感兴趣很难。
所以教师要教会其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一)学会抓关键词
利用关键词是从阅读的细微处入手,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识记、理解和思考历史。
关键词主要有1表示程度不同的。
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成形成”四个阶段;世界史上册中体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向“垄断”过渡的历史等阶段。
此法可以理出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全貌。
2抓住序数词。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法兰西有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国等等,只要我们肯思考,阅读时出现了第一必有第二,出现了第三必有第一、第二。
此法有利于我们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有些有关键词洒落在各个章节段句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如果细心体会,对提高我们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外的“又”字就是关键词,它使我们想起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
丑条约》签订时被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的历史,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虽然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这里的“很大的动摇性”就是关键词。
它提示我们蒋介石的抗战态度已经变化了——动摇,但更应该注意蒋介石仍“坚持”抗战而没有放弃抗战。
还有一些关键词,我们如果注意到了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潮萌发”,此处就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含义: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是思想的特点是“新”而不是旧;三是程度是“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
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思想有差别;“早期”说明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
等等。
总之,利用关键词是从微观上学习、探讨历史,章节段句之中的关键词,是随处可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引导同学们注意它,抓住它来记忆、理解、思考历史,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掌握历史基本结构的阅读
就中学历史的教材而言,是连句成段,组段成片,节组成章,由章组成册。
它们之间看起来有点孤立的事件,实则事件之间往往存产丰因果关系或互相依存关系。
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又互相影响,因此首先必须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且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这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结构的第一步。
如《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的历史,不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近现代化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还与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
有了历史基本结构的意识,就能清晰地从政治近现代化、经济近现代化、思想文化近现代化、外国侵略中国这几个方面去学习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看清历史基本结构,要对文章(史料)进行正确的分段和段意概括。
最基本的莫过于留意教材中一章分若干节进行叙述。
如《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四节内容分别讲述资本主义如何产生、在思想、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表现。
要经常引导学生了解、思考一章分几节,节标题与章标题的关系。
第三、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表述历史的二种主要方式(并列式表述和包含式表述)有助于掌握章节结构。
是并列关系的,是从多角度阐述历史,如封建时代的经济,一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来阐述,文化方面、前言部分
也多用此方式表述。
是包含关系的,一种为历史概念的大小包含,如“辛亥革命”包含“武昌起义”,“戊戌变法”包含“百日维新”;一种为中心句含小问题,如每目标题包含小标题。
掌握历史基本结构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总之,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拙见。
当然,历史阅读的方法很多,但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不仅喜欢历史,也喜欢历史课。
而这的前提条件就是得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