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__毕业论文剖析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__毕业论文剖析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课题 ________ 浅谈企业设备管理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机电设备1307 _______________ 学号132801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宫利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师 _________ 韩兴言___________________摘要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要标志,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

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要以经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

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资产进行计价评估,为使保持生产持续,我们要对备件进行合理的存货。

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运行,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设备管理模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主要对设备的管理,设备资产及备件的管理作了探讨。

关键词:设备管理资产计价评估备件目录摘要 (I)目录 (II)引言 (1)1 设备发展概况 (1)1.1国外设备管理发展概况 (1)1.2国内设备管理简介 (4)1.2.1事后维修阶段 (4)1.2.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4)1.2.3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6)1.2.4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6)2. 设备的管理 (8)2.1设备初期管理 (8)2.1.1设备的初期管理的含义 (8)2.1.2设备使用初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8)2.2设备规章制度管理 (9)2.2.2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 (9)2. 2. 3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10)3资产管理 (12)3.1设备资产的分类 (12)3.2设备资产的计价与评估 (14)3.2.1资产的计价 (14)3.2.2设备资产评估 (14)3.3设备资产的评估方法 (15)4备件管理 (17)4.1管理目标及主要任务 (17)4.1.1管理目标 (17)4.1.2主要任务 (17)4.2备件管理的工作内容 (18)4.3做好备品备件的管理 (18)参考文献 (20)致谢 (21)引言当今世界,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尤其工业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企业管理。

有人说,技术和管理是发展经济的两个轮子,足见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其它管理,如生产管理、计划管理等相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

它的管理对象是设备。

为了搞好设备管理就要研究设备,研究科学技术对设备的影响,以及设备管理中的特殊问题。

设备管理又称设备工程,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经济性,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目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对设备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到报废)的全过程,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和管理。

因此,设备管理应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考虑。

从这个观点出发,可把设备管理问题分成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侧面。

1设备发展概况1.1国外设备管理发展概况(1)前苏联计划预防修理制度1923年前苏联就提出了设备定期维修的方法,直至1967年才形成了前苏联统一的计划预防修理制。

计划预防修理制的理论依据是设备组成单元的磨损律。

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主要内容①确定修理工作的类别。

各类设备的计划修理有:大修理、中修理、小修理、预防性检查。

②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进行有计划的修理,并监督其实现。

③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

④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

⑤组织修理业务,包括组织机修车间、各车间机修站、修理组,准备必要的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和劳动力。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丹尼斯?巴库斯(Dennis Parkes)提出了设备综合工程学。

此后,经欧美、日本等国家不断的研究、实践和普及,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设备工程下的定义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周期费用,而对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它是一门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设备效率、使其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的的综合学科。

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以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评价设备管理的重要经济指标,并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②强调对设备从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研究;③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综合考虑设置费与维修费,使综合费用不断下降,最大限度提高设备效率;④强调发挥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构筑物)即设备一生各阶段机能的作用;⑤重视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实现设备一生系统的管理(2)日本全员生产维修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简称TPM是从20 世纪50年代起,在引进美国预防维修和生产维修体制的基础上,吸取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并结合本国国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TPM的含义日本设备工程协会对全员生产维修下的定义:①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②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系统,确保寿命周期内无公害、无污染、安全生产;③涉及设备的规划、使用和维修等所有部门;④从企业领导到生产一线工人全体参加;⑤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

TPM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员生产维修又有了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员生产维修的目标是“通过改善人和设备的素质改善企业素质”来实现的。

机器人化、自动化、柔性化等所谓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 n,简称FA)的发展,必须培训适应FA时代要求的关键人员,即为自动化设备配备能手,应做到:①操作人员要学会自主维修的本领;②维修人员应提高维修机械电子设备的本领;③设计制造人员使自动化设备不断接近“无维修设计”。

(3)美国后勤工程学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实施设备预防维修,为提高维修经济效益,50年代开始对维修方式的研究,形成了生产维修体制,并提出了设备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及寿命周期费用等基本思想。

后勤工程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经典军事后勤学的基础上,汲取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及维修性等现代理论而发展形成的。

后勤工程学是为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而设计、开发、供应和维修各种装备、设施或系统的全部管理过程,并研究系统或装备的功能需要与有效度、可靠性、寿命周期费用之间最佳平衡学科。

按照后勤工程学的基本思想,在设计制造设备(或系统)之时,应同时考虑向设备的用户提供以下支持的问题:①提供操作、使用、管理方面的指导性文件;②提供设备维修保养措施;③提供适时、方便的备品备件;④为用户培训操作、维修、管理方面的人员;⑤提供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和服务年限的科学实验数据。

(4)瑞典预防性维修体系瑞典的设备预防性维修是从预防医疗的观点出发,对设备的异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状态为基准安排各种方式的计划维修,以达到最高的设备可利用率和最低的维修费用。

其维修体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和以状态为基准的预防性维修三个阶段。

而预防性维修的组织体系主要是由社会化的维修中心和企业的维修体系两部分组成。

如瑞典的依德哈马维修咨询公司(IdhammarK on suit)就是有影响的专业化维修企业,对瑞典的维修社会化和现代化企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2国内设备管理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工业交通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已达1万多亿元,建成了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1事后维修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此时设备修理由设备操作人员承担。

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企业主、资本家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

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们把这部分人员统一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

在工业发达国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我国,则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1.2.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由于像飞机那样高度复杂机器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诞生,机器设备的完好程度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生产的全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0 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计划预防修理制度,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体制、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的计划预防修理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①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

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

②合理确定修理周期。

设备的检修周期不是根据理想磨损情况,而是根据各主要设备的具体情况来定。

如按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和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使用强度等情况确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合理。

③正确采用项目修理。

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

④修理与改造相结合。

我国多数企业往往结合设备修理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进或改装,使大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⑤强调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结合。

这是我国设备预防维修制的最大特色之一。

设备保养与设备检修一样重要,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就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减轻和延缓设备的磨损,可延长设备的物质寿命。

20世纪60年代,我国许多先进企业在总结实行多年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吸取三级保养的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一一计划保修制。

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定时或定运行里程对设备施行规格不同的保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

这种制度突出了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打破了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之间分工的绝对化界限,有利于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管好设备的积极性,使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