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心理学 基础篇-健康心理

护理心理学 基础篇-健康心理


大脑 下丘脑
实验研究 老鼠接种乳腺癌病毒: 应激状态发病率 92% 正常状态发病率 7%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应激程度:轻度 免疫功能: →
适度 ↑
重度 ↓
返回
(三)行为反应
常见的行为反应有五种表现:
(1)逃避与回避——远离应激源,排除自我烦恼。 (2)退化与依赖——放弃成人应对,采取幼儿方式。 (3)敌对与攻击——以愤怒为基础的主动行为。 (4)无助与自怜——无能为力,听天由命,自我怜悯。 (5)物质滥用——麻痹自己,摆脱烦恼和困境。
2.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
3.注重保健措施, 防止心身疾病
4.注意更年期心理卫生
返回
(六)老年期的心理健康
老年期(60岁以上)心身逐渐衰老,角 色开始转变。
1.增强社会适应 2.加强脑体活动 3.改善家庭关系 4.保持乐观情绪
返回
一、应激概述
海啸
地震
空难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
愤怒:是指人在目标达成受到阻碍时的主观体验。 适度愤怒交感N兴奋,有利于攻击。
抑郁:是多种消极情绪(悲观、孤独、丧失感、厌世感等) 组合而成的复合体验。 不利于人们应对应激。
返回
(一)心理反应——意志反应
应激刺激适度、应激可控制——意志增强。 应激刺激过度、应激不可控制——意志减弱。
确定行动目标——增强或减弱 权衡行动动机——增强或减弱 选择行动方法——增强或减弱 做出行动决定——增强或减弱 执行决定过程——增强或减弱
泌腺系统
肾上腺皮质腺 甲状腺 性腺
下丘脑分泌 CRH↑
腺垂体分泌 ACTH↑
肾上腺皮质分泌
GC↑
肾上腺皮质激素(GC)升高的意义
GC↑ 有利影响
GC↑↑ 不利影响
促使血糖水平↑ 维持循环系统对CA反应性 抗炎、抗过敏、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免疫功能 抑制生长发育 抑制性腺轴、甲状腺轴等 改变代谢
返回
(二)生理反应——免疫系统
实际能力
认知评价
实际需求
被觉察到的能力
被觉察到的需求
不平衡
心理反应
整体反应 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返回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
应激输入 应激中介 应激反应

初级评价
心理反应

次级评价
生理反应

再评价
行为反应
应激结果
适应良好 适应不良
返回
二、应激输入
应激输入:个体感知应激源的过程。
应激源(生活事件):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 刺激。
心理防御机制
8. 反向作用:是指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 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 式表现出来,使其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正好相反。
返回
四、应激反应
是指机体因应激所作出的整体变化过程。
(一)心理反应
认知反应 情绪反应 意志反应
(二)生理反应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三)行为反应 ——攻、退、和三种形式
返回
(一)心理反应——认知反应
轻度的或评价为可控的,则有助于增强感知, 活跃思维,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过强或评价为不可控的,则对认识活动产生不 良影响。出现感知过敏或歪曲、思维迟钝或紊乱、 判断力和定向力失误、洞察力减退、自我评价能力 降低等现象。
心理健康”八戒”
一戒“忧之过度”
二戒“高兴过度”
三戒“悲伤过度”
四戒“猜疑过度”
五戒“愤怒过度”
六戒“消极过度”
七戒“焦躁过度”
八戒“操心过度”
总之,凡事应有节制,不可不及,不 可过及,在心理健康上也如此,尽量学会 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返回
二、各年龄段的心理健康
(一)胎儿期的心理健康 (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三)少年期的心理健康 (四)青年期的心理健康 (五)中年期的心理健康 (六)老年期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应激 一、应激概述 二、应激输入 三、应激中介 四、应激反应 五、应激结果 六、应激应对
本章小结
学习结束
思考题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1.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2.心理与行为的同一性 3.心理活动间的统一性 4.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返回
(三)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智情意人心人社 力绪志格行际会 正健坚健一和适 常康强全致谐应
返回
(三)应对的方法
1.无意识应对——心理防御机制 2.有意识应对 (1)消除应激源 (2)回避应激源 (3)分散注意 (4)建立适宜的期望值 (5)释放能量 (6)消除不合理的信念 (7)放松训练 (8)寻求社会支持
返回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 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现实出 现矛盾而造成心理冲突时,个体就会出现 焦虑反应,此时会不自觉地应用一些潜意 识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焦虑反应。
躯体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
眼 鼻
传入 神经


感觉器官
大脑特定部位
返回
三、应激中介
应激中介:是指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过程。
无利害关系
初 级 评 有利害 价 关系
次级 评价
可控制 不可控制
应激反应 不发生
应激反应 程度低
应激反应 程度高
★ 初级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发生与否的关键 ★ 次级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发生程度、关注方式的关键 ★ 影响评价的因素:个性、过去经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返回
五、应激结果
应激结果:是指个体经过应激反应后, 所产生的结局。
适应良好
适应不良
促促促 进进进 健发适 康展应
心人精 身格神 疾障疾 病碍病
返回
六、应对
应对(coping)又称应对策略 (coping trategies)。
(一)应对的概念 (二)应对的类型 (三)应对的方法
返回
(一)应对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
5. 幻想:是指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 离现实的想象世界,企图以虚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 称为幻想。 6. 内向:也称内向投射,是将原本指向外界的本能冲动或 情感转而指向自身。
7.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 接受或遭受失败时,为了减轻紧张和焦虑,并为维持个人 自尊,总要对自己所作所为寻找借口,自圆其说。
返回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 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 抗时的超负荷过程。
医学中的应激 心理学中的应激
返回
医学中的应激
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 Selye,1907-1982) 1936年,塞里将应激
概念引入医学,创立了应 激学说。他认为应激:
“是个体对各种伤害性 刺激所作出的非特异性生 理防御反应”。
2. 心血管功能,BP ,供血。
3. 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供血。 4. 扩张支气管,增加供氧。 5. 促进其他激素分泌,参与代偿。
不利影响:
1. 器官缺血。 2. 促进高血压发生。 3. 增加血黏度,形成血栓。 4. 耗氧过多。 5. 促进脂质过氧化。
返回
(二)生理反应——内分泌系统
轴构成: 下丘脑—腺垂体—内分
返回
(四)青年期的心理健康
青年期(16岁到35岁)是一个人生理 与心理诸方面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1.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 2.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返回
(五)中年期的心理健康
中年期(35~60岁)是智力与创造力的最 佳年龄时期,也是人格成熟和稳定的时期。
1.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情绪健康
4.童年期的心理健康(6、7 ~ 11、12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 注重非智力品质培养
返回
(三)少年期的心理健康
少年期(11、12~14、15岁)正处于 青春发育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发 展的“第二反抗期”。 1.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2.发展成熟的自我意识 3.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 4.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经统医社
验 方
计 学 方
学 方
会 适 应 方
法法法法
返回
(六)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神经发育;身高容貌等 心理因素:情绪;人格特征 ;价值观念等
2.外部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 ;生活方式改变;文 化背景演变;社会支持力度等。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等。
(六)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返回
(一)胎儿期的心理健康
1.保持稳定情绪 2.保证合理营养 3.避免不良行为 4.积极实施胎教
抚摸训练 音乐训练 视觉训练 言语训练 运动训练
返回
(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1.乳儿期的心理健康(0 ~ 1岁) (1)满足生理需要 (2)加强母婴联结 (3)重视“三关训练”
感官训练;动作训练;语言训练
返回
(四)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耐受能力:能承受、抵抗高强度的心理压力 康复能力:能迅速从心理创伤中恢复 控制能力:能有效地调节心理和行为 适应能力:能较快地顺应或同化生存环境 交往能力:能较快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注意能力:能主动、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注意
返回
(五)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方法
心理学中的应激
无威胁


无反应


事 件
评 估
威胁
整体反应
医学应激与心理学应激的主要区别:
1.伤害性刺激——生活事件 2.刺激-反应——刺激-评估-反应 3.生理反应——心理、生理、行为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