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

心律减慢,收缩力减弱, 冠状动脉轻度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强,分泌增 加,括约肌舒张
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括约肌 舒张(排尿)
瞳孔缩小
(四)内脏神经丛
Visceral plexuses
❖ Cardiac plexuses心丛
Superficial , below aortic arch
部 间脑 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内分泌
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 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一、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1. 支配的结构
平滑肌、心肌、腺体
2.所含纤维种类
交感、副交感两种纤维
节前神经元 3.所含神经元数目 二个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外侧核
周围部神经节 椎旁节和椎前节
节前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节前与节后神经 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
元的比例
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于全身血 管及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 肌、心肌、腺体及竖毛肌和瞳 孔开大肌
对心脏的作用 心律加快,收缩力增强 , 冠状动脉舒张
迷走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
周围突
•脊髓 中枢突 脊神经节 ———交感神经
→内脏器官
(中间内侧核)
———骶部副交感神经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Visceral sensory nerves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Ⅶ,Ⅸ, Ⅹ Enteroceptors

交感干 节间支

椎前神经节:
周围部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交感神经丛 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椎旁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
1、低级中枢
脊髓T1~L3(或L2) 灰质侧角中间外侧核
2、周围部
(1)交感神经节及交感干
①椎旁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 ) ②椎前神经节
交感干 Sympathetic trunk
Deep, anterior to bifurcation on trachea
❖ Pulmonary plexus肺丛 ❖ Celiac plexus腹腔丛
❖ Abdominal aortic plexus
腹主动脉丛
❖ Hypogastric plexus腹下丛
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
2)上升或下降后在椎旁节换元:
T1—6 上升
颈部交感神经节
T6—10 在胸部上升或下降
T11—L3下降 腰骶部交感神经节
3)穿椎旁神经节
终止于椎前节换神经元
(3)灰交通支:
起自交感神经节,是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1)经灰交通支
(31对)脊神经
分布血管、汗腺、竖毛肌
2)形成动脉丛(攀附动脉及分支) 分支分布脏器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组成概括
交感神经(颈、胸、腰、盆部)
周 内脏运动神经 围
副交感神经
颅部:行于动眼、面、舌咽、迷走神经 骶部:盆内脏神经

部 内脏感觉神经




胸交感干神经节 内脏大神经
(3)腰部交感干:腰交感干神经节(共4对)
灰交通支 分 支
5对腰神经
分布至下肢血管、 汗腺等
节前纤维
L1—2(3)
腰内脏神经
腹 主

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下丛


节后纤维
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腔

脏器、下肢

腰内脏神经



腰交感干神经节 盆交感干神经节
(4)盆部交感干
Thalamus
Cerebral cortex
Posterior horn
Hypothalamus
Sympathetic nerve Pelvic splanchnic nerve
Effectors
Somatic motor neurons visceral motor nuclei
三、牵涉性痛
1.定义: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 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对支气管的作用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对消化系统的作 胃肠平滑肌蠕动减弱,分泌减

少,括约肌收缩
对泌尿系统的作 膀胱壁的平滑肌舒张、括约肌

收缩(贮尿)
对瞳孔的作用 瞳孔散大
脑干和脊髓骶部副交感神经核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较少 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分布于胸、腹、盆腔脏器的平 滑肌、心肌、腺体(肾上腺髓 质、汗腺、竖毛肌除外)及瞳 孔括约肌
•支配眼球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瞳孔开大,虹膜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
(二)心 1.感觉神经
痛觉纤维(沿交感神经行走,颈上心神经除外) →脊髓T1~T4,T 5节段
心脏反射有关的感觉纤维(沿迷走神经行走) →进入脑干
2.交感神经 脊髓T1~T4,T 5节段的侧角(节前纤维)→交感干颈上、
熟悉内脏运动神经的特点及分布; 相关的交感神经节及节后 纤维的分布;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支配瞳孔 开大肌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源、节后神经元的位置及节后 纤维的走行; 支配瞳孔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源、 节后神经元的位置; 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 况。
内脏神经系统
盆交感干神经节
有2~3对骶交感干神经节和一个奇神经节
分 灰交通支 支
小分支
(6对)骶、尾神经 下肢、会阴
加入盆丛分布盆腔器官
盆丛
总结: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分布规律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T1~T5

T5~T12

L1~L3
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 血管、汗腺、竖毛肌
肝、脾、肾,结肠左曲以上 消化管
❖ 4.腹主动脉丛
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及两侧、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 脉起始部之间,是腹腔丛沿 腹主动脉表面向下延续的部 分
❖ 5.腹下丛
上腹下丛位于第5腰椎体前 面,两髂总动脉之间
下腹下丛即盆丛,由上腹下 丛延续到直肠两侧
二、内脏感觉神经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周— 围突—面神经
舌咽神经下节 ———舌咽神经 →内脏器官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2.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3. 分布范围不同 4.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
比例不同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比较内容
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骨骼肌 只有一种
1个神经元
4.分布形式
神经丛 分支 效应器
神经干形式
5.髓鞘 6.是否受意志控制
薄髓(节前纤维)无髓(节后纤维) 否
粗的有髓纤维 是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一)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脊髓T1~L3(或L2)灰质侧角中间外侧核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每侧19~24个
椎前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膜 上



肠系膜下神经节
(4)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脊神经节 后根
腹腔神经节
前根
白交通支
交感干神经节
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2)白交通支
起自中间外侧核,随前根出脊髓, 进入交感干,是节前纤维。
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
1)终止于相应椎旁节换神经元
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膝神经节、舌咽神经下节、迷走神经下节

神 经
脊髓
交感低级中枢(T1~L3中间带外侧核) 副交感低级中枢(S2~4骶副交感核)
系 统
中 脑干 枢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低级中枢:动眼神经副核,
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3)交感神经节 分支 脏器
动脉丛
3.交感神经的分布
颈上神经节
(1)颈部交感干
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颈上、中、下 灰交通支 神经节)
1)经灰交通支返至第1—8颈神经 颈中神经节
2)经动脉丛,伴动脉的分支
3)咽支形成咽丛
分布至头颈部腺体、立毛肌、血 管、瞳孔开大肌
4)心上、中、下神经形成心丛, 分布于心脏及大血管
中、下神经节和上部胸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自节发出 (颈上、中、下心神经及胸心支) →主动脉弓后方和下方 (与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心丛→心脏 3.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 沿迷走神经心支行走→心神经 节(交换神经元)→心脏
•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引起心动过速,冠状血管舒张。 •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冠状血管收缩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 面神经
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