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神经功能

植物神经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大脑皮层一、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

实际上,自主神经系统还是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的,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按一般惯例,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并将其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图10-40)图10-40 自主神经分布示意图(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从中枢发出的自主神经在抵达效应器官前必须先进入外周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支配是一个例外),此纤维终止于节仙神经元上,由节内神经元再发现纤维支配效应器官。

由中枢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性有髓鞘B类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快;节后纤维性无髓鞘C类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因此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近,有的神经节就在效应器官壁内,因此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

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的外侧柱。

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解,其一部分起正脑干的缩瞳核、上唾液核、下唾液核、迷走背核、疑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

交感神经的全身分布广泛,几乎所有内脏器官都受它支配;而副交感神经的会布较局限,某些器官不具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例如,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一般的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就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刺激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反应比较弥散;刺激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反应比较局限,因为一根交感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副交感神经则不同。

例如,猫颈上神经节内的交感节前与节后纤维之比为1:11-1 7,睫状神经节内的副交感节前与节后纤维之比为1:2。

通过荧光组织化学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中,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不都是支配效应器官细胞的。

在心脏和膀胱中,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器官壁内的神经节细胞;在胃和小肠中,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器官壁内的神经节细胞。

由此看来,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水平上,而不一定发生在效应器官细胞水平上。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表10-7)。

除少数器官外,一般组织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支配。

在具有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

例如,对于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却具有抑制作用。

这种拮抗性使神经系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的活动,拮抗作用的对立统一是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加强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就处于相对减退的地位,而在外周作用方面却表现协调一致。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出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都增强或都减退,然而两者间必有一个占优势。

在某些外周效应器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一致的,例如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都有促进分泌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也有差别,前者的分泌粘稠,后者的分泌稀薄。

表10-7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例如,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则心率增加,说明心迷走神经本来有紧张性冲动传出,对心脏具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切断心交感神经,则心率关慢,说明心交感神经也有紧张性冲动传出。

又如,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则瞳孔散大;切断其交感神经,则瞳孔缩小,也说明自主神经的活动具有紧张性。

自主神经中枢具有紧张性冲动传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反射性和体液性原因。

例如来自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区域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维持自主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对维持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与有重要作用。

自主神经的外周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例如,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致动物无孕子宫的运动受到抑制,而对有孕子宫却可加强其运动(因为无孕与有孕子宫的受体不一样);又如,胃幽门如果原来处于收缩状态,则刺激迷走神经使之舒张,如原来处于舒张状态,则刺激迷走神经使之收缩。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例如,当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时,除心血管功能亢进外,还伴有瞳孔散大、支气管扩张、胃肠活动抑制等反应。

有人认为,交感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活动时,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运动机体能适应环境的急聚变化。

在剧烈肌肉运动、窒息、失血或冷冻等情况下,机体出现心率加速、皮肤与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液贮存库排出血液以增加循环轿量、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扩张、胆糖原分解加速以及血糖浓度上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所造成的。

所以,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争聚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变。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具有广泛性,但并不意味着毫无选择性,实际上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反射反应时,各部位的交感神经活动还是有判别的。

例如,失血后的开始10分钟内,交感神经传出的活动增加,主要表现为心脏活动增强与腹腔内脏血管的收缩,而其他反应就明显;又如,加温刺激下丘脑引致体温调节反应时,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而使皮肤血流增加,但内脏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却增强。

这些都说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还是具有相对选择性的。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那样广泛,而是比较局限的。

其整个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例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瞳孔缩小避免强光的进入,消化道功能增强以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补给等,这些都是副交感神经积蓄能量和保护机体的例子。

前文已述及自主神经末梢是通过释放递质而发挥作用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均为乙酰胆碱,且均属于M样作用;当有机磷中毒时,由于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乙酰胆碱不能被水解而失活,这时就会出现广泛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支气管痉挛、瞳孔缩小、流涎、大小便失禁等),同时大汗淋漓。

这些症状均可被大剂量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所解除,起到抢救的作用。

但是,阿托品并不能恢复胆碱酯酶的活性,也不能解除乙酰胆碱N样作用的症状(如骨骼肌颤动),因此抢救时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氯磷定)联合使用,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发源于脊髓的外侧柱及相当于外侧柱的部位,因此脊髓可以成为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在脊髓颈第五节段以上离断的动物,脊休克过去以后,血压可以上升恢复到一定水平,说明脊髓中枢可以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以维持血管的紧张性,保持一定的外周阻力;同时还可具有反射性排尿和排粪的能力,说明基本的排尿反射与排便反射可以脊髓中枢内完成。

在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脊休克过去以后,也可见到血管张力发射、发汗反射、排快活反射、勃起反射的恢复。

但是,这种反射调节功能是初级的,不能很好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例如,当由平卧位转成站立时,病人就感到头晕;因为这时体位性血压反射的调节能力很差,脊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活动已不能控制脊髓的初级中枢,血管的外周阻已不能及时发生改变。

又如,损害性刺激虽可以引致发汗反射,但由下丘控制的体温调节性发汗功能去消失。

再如,基本的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能受意识控制,而且排尿也不完全;但在脊髓离断的病人,搔爬骶部皮肤也可以反射性地引致膀胱收缩而排尿,这使病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掌握排尿反射。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由延髓发出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支配头部的所有腺体、心、支气管、喉头、食管、胃、胰腺、肝和小肠等;同时,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许多与内脏活动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着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

因此,许多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呼吸等)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观察证明,延髓由于受压、穿现等原因而受损时,可迅速造成死亡,以致有人称延髓为基本生命中枢,延髓中的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等反射调节中枢,已分别在有关章节叙述,不再重复。

此外,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部位。

中脑和下丘脑、边缘前脑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是不可分割的。

四、下丘脑下丘脑大致可分为四区,即前区、内侧区、外侧区与后区(图10-41)。

前区的最前端为视前核,严格说来它属于前脑的范畴,稍后为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再后是下丘脑前核,内侧区又称结节区,紧靠着下丘脑前核,其中有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结节核与灰白结节,还有弓状核与结节乳头核。

外侧区有分解的下丘脑外侧核,其间穿插有内侧前脑束。

后区主要是下丘脑后核与乳头体核。

下丘脑与边缘前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紧密的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联系,共同调节着内脏的省城。

进入下丘脑的传入冲动可来逢边缘前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其传出冲动也可抵达这些部位,还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束调节垂体前叶和后叶的活动。

垂体门脉是正中隆起(灰白结节的内侧前部)与腺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许多含有分泌颗粒的神经末梢终止于正中隆起,其分泌物可通过这一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活动,下丘脑-垂体束是由视上核、室旁核和结节发出的神经纤维束,它经垂体柄到达神经垂体,与神经垂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实验中,曾经观察到电刺激下丘脑的后区可获得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瞳孔散大等交感神经性反应;因此有人认为下丘脑的后部是交感神经中枢,而前部是副交感神经不枢。

但这个概念没有得到足够实验事实的支持,已不被公认。

现在知道,下丘脑不是单纯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枢,而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

(一)体温调节哺乳类运动在下丘脑以下部位横切脑干后,即不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皮层的动物,体温仍能基本保持相对稳定。

可见在间脑水平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

现已肯定,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

有人认为,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些部位能感知温度当血温超过或低于一定水平(这水平称为调定点,正常时约为36.8℃)时,即可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体温调节中枢内的另一些部位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但在温度敏感区的作用下,发出传出冲动以改变与产热和散絷有关器官的活动,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因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温度感受部分和控制产热和散热功能的整合作用部分。

(二)摄食行为调节用埋藏电极刺激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