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化的比较
“剑气”(阳刚)与“箫心”(阴柔) 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风格趋向
唐宋文化的比较(五)
生活方式 唐人:喝酒, “李白斗酒诗 百篇” ——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 感性世界
唐宋文化的比较(五)
雪后煎茶 南宋 陆游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宋人:茗茶——理性的享受、人生的感悟 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
具体比较(二) 宋人:感情有节制的含蓄表 露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感情有节制的含蓄表露
具体比较(三)
唐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具体比较(一)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 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 道‘天凉好个秋’!” ——宋人:表面不愁,心里更愁
具体比较(二)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岂是蓬蒿人。” 《山中与幽人 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 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人:心胸开阔
在唐宋诗词中对比唐 宋文化
08050153 08金融一班 张宜虎
审美的方式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秦罗敷的美: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 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 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唐宋文化的比较(二)
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水墨写意山 水画含蓄缥缈、空淡朦胧 ;马远 (一角)《寒江独钓图》,夏圭 (半边)《松溪泛月图》——有无 相生的哲学辩证法;一角山河的安 逸,残山剩水的凄凉;——国破家 亡的痛苦
米芾山水 吴道子“衣带当风”
唐宋文化的比较(三)
书法 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 张旭、怀 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 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
具体比较(一)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 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
——粉红色的回忆,淡淡的怅惘
具体比较(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初次人生 展望时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始终 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唐人的悲伤:甜蜜的忧愁
李泽厚《美的历程》:“尽管悲伤, 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宋代文化:清瘦、典雅、略 带病态
唐宋文化的比较(一)
造型艺术: 唐:唐三彩:色彩绚 丽,富丽堂皇。
宋:瓷器:宋代典雅 文人淡泊宁志的情怀, 纯净的心田。
唐宋文化的比较(二)
绘画 唐:李思训、李道昭父子金碧山 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 子佛像绘画 “吴带当风”;韩 干画马雄健肥硕 ——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
唐宋文化差异原因
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 少数民族、 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 时代
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 宋朝的 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 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唐宋词的艺术特质
表达心绪的文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 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 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 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友情深厚
具体比较(三)
宋人:辛弃疾:“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不须携酒登楼, 问有谁,共我斟。” ——友情淡漠
唐宋文化的比较(六)
喜爱花卉 唐人:喜欢牡丹花 李正封 :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杨贵妃——牡丹花 雍容华贵
唐宋文化的比较(六)
宋人:喜爱梅花 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 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 魅力
两条审美的脉络
一、以肥硕、端庄、雍容为美: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
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 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杨贵妃
——北方型的大家闺秀式的美
两条审美的脉络
二、以苗条、清瘦为美:
梅妃
——南方型的小家碧玉式的美
唐 代 仕 女
宋 朝 美 人
唐宋文化的比较唐代文化:丰、热烈、光 彩照人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
张 旭 狂 草 米 芾 书 法
唐宋文化的比较(四)
舞蹈音乐
唐人:舞剑,公孙大娘《剑器舞》气 势磅礴,刚劲有力
宋人吹箫,姜夔:“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千回百转、呜 呜咽咽,令人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