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3、按节奏诵读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理解诗意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

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山气:南山的气象。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识。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总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5、赏析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学习《春望》1、正音烽fēng 搔sāo 浑hún 簪zān2、听录音朗读3、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4、朗读感知,理解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

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5、修辞对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作业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人称为“诗鬼”。

2、朗读课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分析课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比喻敌军。

2、金鳞:鳞片状的铠甲。

译: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角:号角。

2、燕脂:即“胭脂”。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合作探究1、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明确:《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2、归纳全诗主旨。

明确: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第二课时四、学习《赤壁》1、听音频朗读——这是一首咏史诗。

——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2、走近杜牧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3、诗题解读《赤壁》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间出任黄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黄冈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矶。

杜牧所写的《赤壁》诗及宋人苏轼作前后《赤壁赋》,皆借黄州赤壁矶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以地名为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寄希望统治者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翻译折戟(jĭ)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铮铮亮光的断戟,认出它是东吴破曹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大、小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阅读理解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