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学检查_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学检查_血液一般检查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称为贫血。贫血包括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两种。
(1) 生理性贫血
①婴儿生理性贫血,因胎儿期红细胞较大,出生后易破坏,引起生理性溶血,而致贫血。小儿生长发育时铁供应相对不足亦可引起贫血。
②妊娠中、后期,由于血浆容量增加而引起稀释性贫血。
(2) 病理性贫血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例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如消化性溃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在血液学检查中,血液般检查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可以筛选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在很多疾病时沉降率可以加 快,如炎症、恶性肿瘤、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亦可作为疾病恶化、好转的指标。血液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几乎是每个病人必需检查的常 规项目,因为一些病的诊断和疗效估价可从它们的变化中直接的或间接的得到帮助。例如长期持续高烧病人,如白细胞减少,又看不到嗜酸性粒 细胞,这就提示应考虑伤寒;如果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这种高烧病人就要与急性血吸虫病鉴别;如果病人白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都明 显增加,就不必考虑伤寒,而提示急性血吸虫病可能,应进一步作有关血吸虫的特殊检查。红细胞减少称为贫血,贫血并非一定是红细胞本身有 病变或制造红细胞的骨髓有病变,贫血亦是很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例如风湿热、十二指肠钩虫病、胃溃疡、胃癌,及其他恶性肿瘤、营养不 良、一些慢性病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减少,如果疾病治疗好转时贫血就可改善。血液一般检查所反映的面较广,而方法简便、省时,设备简 单,因此临床广泛采用。
2. 时间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在一天的一定时间内也存在着波动。据报道,上午7时出现到峰,随后下降,这一生理现象机理尚未阐明。
3. 采血部位
由于采血部位不同,其结果亦有不同,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的结果低10%~15%,这可能与静脉血流的流速较快有关。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增加
(l) 生理性红细胞增多如新生儿,氧气稀薄的高原地区居民,他们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较平原地区居民高,这是由于低氧环境使红细跑生成素 合成增加,促进红细胞生成和释放,以利于携带更多的氧,适应身体的需要。
(2) 病理性红细胞增多
①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本病的原因尚未完全了解,患者红细胞量过多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过度生成,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病常见于 40 ~70岁年龄组。典型者,不但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明显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同时升高,常伴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在介绍血液一般检查前,先了解一下血液的最基本情况。血液是一种有粘滞性的混悬液,在血管内流动着,呈红色(动脉血)或暗红色(静 脉血)。它的颜色与血夜中含氧量有关,含氧量多的血呈鲜红色;含氧量低的血呈暗红色。血液离开血管约10分钟左右就会凝固,成为红色的凝 块,经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血块收缩挤压出淡黄色血清;如果离体的血液在尚未凝固前加入适量抗凝剂,如常用的草酸盐、构橼酸盐,或轻轻搅拌 血液,血液就不凝固。这是由于抗凝剂与血液中的钙离子(Ca++)结合,钙就不能再在凝血过程中起作用,血液就不会凝固了;搅拌血液使纤维 蛋白粘附在玻棒上,它是形成凝块的重要成分,脱纤维后血亦就不凝固了。还有常用的抗凝剂如肝素,它不是与钙离子结合来阻止凝血,而是阻 断一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中断凝血过程。抗凝的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加入适量的钙 或中和肝素的物质,血浆仍可凝固成淡黄色凝块,亦可挤压出血清。因为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只要加入其所缺少的物质或回到生理的条件 下,纤维蛋白原仍然可以被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凝块的主要成分。而血清不会再凝固,因为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已被转变成了纤维蛋 白,血清中不再含有纤维蛋白原,凝血过程中其他的凝血因子亦被消耗了,所以难以再凝固。
(一) 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测定
红细胞不断新生,不断死亡,保持着平衡,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保持着一定的水平。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红细胞逐渐衰老过程 中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红细胞膜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供应减少,影响红细胞膜的功能;红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发生变化,这些都可使红细胞 膜的可变性降低(正常的红细胞有很强的可变性,所以能通过直径比它小得多的毛细血管),膜的脆性增加,这样的红细胞就容易被脾脏“扣留”、
【影响因素】
1. 年龄
随年龄增长RBC和Hb可以有升高或降低,这是生理现象。新生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高于成人,这是由于:①胎儿期相对缺氧守促使红细胞 生成、释放,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②出生后进食少,并有一定程度脱水,这样就使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高。出生后10天左右,红细抱 和血红蛋白开姑下降,这是因为:①出生后发生生理性溶血。②生长发育快,循环容量迅速增加。③男孩6~7岁左右为最低,这可能与生长发育较 快,造血所需要的铁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有关。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至12岁左右达成人水平,约30岁左右时达最高峰,30岁以后又渐下降, 至60岁时尚有下降倾向。女孩在13~15岁达最高峰,以后渐下降,在21~35岁之间维持最低水平,以后又明显上升,可接近男子水平。
血细胞的祖细胞称多能干细胞,它可以向各系统的祖细胞发展,后者称为定向干细胞,只向某一系统的血细胞发展。血细胞生成、发展、成 熟受一些物质的促进和调控。例如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血小板生成素(TP())促进血小板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有促进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自细胞介素-3(IL-3)是多系统的刺激因子。血细胞的调控机制还不太清楚,这些刺激因子 可能与细胞的调控有密切关连。
维生素B12 和叶酸是细胞增殖、生长不可缺少的原料。在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尤其在细胞分裂前去氧核糖核酸(DNA)需要量成倍增长。 DNA的合成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两者缺一就可影响DNA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胞生长、成熟,细胞就“发育不全”,细胞体积大于正常,核的 染色质不能紧缩而疏松,形成一种特有的细筛状结构,出现这种表现的贫血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种“巨变”不但出现在红细胞系统,也可
②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输血的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③造血原料不足如慢性失血者对铁的重新利用率减少,铁供注或吸收不足。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原料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也 有铁供应并不缺少,而是由于先天性的或后天获得性的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内酶的缺陷,而致铁不能被利用合成红蛋白,铁堆积在细胞内外,使 发育中的细胞功能受障碍,红细胞过早死亡而致贫血。临床表现尤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小、中心苍白圈扩大等,但其血清铁和贮存铁都增加, 不是减少。在幼稚红细胞核的周围围绕况着铁颗粒,故称为铁粒幼细胞贫血,有时可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原因不明。亦可由于某些药物所 引起,如异菸肼、硫唑嘌呤、酒精等。铅中毒的病人亦可出现。也可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肾功 能不全等。
④造血功能减退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物理因素如X线,60钴、镭照 射,放射性同位素等均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有尿素、肌肝、胍类、盼、吲哚等物质潴留可能 对骨髓和红细胞有不良影响。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了解的造血功能障碍,常有全血细胞减少。
/lf/lf000434-1.htm(第 3/13 页)2010-11-3 8:05:06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见于白细胞系统。这种巨大的红细胞寿命短,有的在骨髓内早已被破坏,形成所谓“无效造血”,因而造成贫血。日常身体所需要维生素B12和叶 酸均来自食物,如有偏食、肠道功能障碍、胃壁粘膜有病变 (胃粘膜可分泌一种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破坏,以利被肠道 吸收) 等情况时均可致贫血。这类贫血亦可见于应用抑制DNA合成的药物,例如抗癌药5- 氟脲嘧啶、6-基巯嘌呤、阿糖胞苷、秋水仙素等。有些疾 病也可出现巨幼细胞变,如白血病前期、有些肝硬化和尿毒症病人。前者可能有细胞成熟障碍,后两者可能与肝功能和肠胃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血红蛋白 男性 120~1606/L(12~16g/dl); 女性 110~150g/L(11~15g/dl); 新生儿 170~200g/L(17~2Og/dl) 。 高原地区(拉萨等地)居民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 成年男性(5.80士2×0.24)×1OI2/L(580士2×24.5万/μl); 成年女性(5.441土2×0.17)×1012/L(544.1土2×17万/μ1) 。
血细胞生长发育从原始细胞开始,经幼稚阶段;幼稚阶段由于发育形态上的差异,除淋巴细胞和单细胞除外,其余各系统细胞的幼稚阶段又 分早、中、晚幼稚细胞,最后进入成熟阶段。粒细胞系统在成熟阶段中由于核的形态不同而分为杆状核和分叶核,前者也可说是成熟的早期,后 者为成熟细胞,衰老的粒细胞核的分叶可多达4~5叶。也就是说,粒细胞从成熟到衰老,核的分叶数亦随之增多。红细胞到成熟时它的核被“挤 脱”了,称为脱核,不过红细胞内还残留一些核成分的残留物质,经活体染色后可看到红细胞内有点线状的颗粒。这种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 也可说是红细胞成熟的初期。成熟的红细胞内就没有这种物质。
/lf/lf000434-1.htm(第 1/13 页)2010-11-3 8:05:06
血液学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破坏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另一方面,衰老红细胞膜的表面所带的负电荷减少,使红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排斥效应降低,这样红细胞就易聚集, 使体积增大,亦容易被牌脏“扣留”而破坏。这些可能都是促使红细胞死亡的因素,不过总的说来,红细胞衰亡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 红细胞的功能是通过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红细胞经过肺部时,肺泡中的氧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 壁进入红细胞内,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流带到各组织,此时血红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氧气分离,氧气进入组织内供利用;同时组 织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与血红蛋白结合经血流带到肺部,经肺泡排出体外,红细胞再带携氧向组织输送,如此往复,输送循环不息,使全 身组织能及时、充分地得到代谢所需要的氧和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气体交换。血红蛋白有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即缓冲作用。 红细胞有免疫粘附功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通过细胞表面上一种叫“受体”的蛋白质粘附免疫复合物,将后者带到肝、牌。免疫复合物 被巨噬细胞所吞噬清除,红细胞仍回到血液循环中去。有些病人,如红斑性狼疮、肾炎、恶性肿瘤等,都有红细胞粘附功能低下的表现。 【参考值】 红细胞 男性 (4.0~5.5)×1012/L(400~550万/μl); 女性 (3.5~5.0)×1012/L(350~500万/μl); 新生儿 (6.O ~7.0)×1012/L(600~700万/μ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