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报告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报告


参考答案:A
答案解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加,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 可伴有血小板增多,脾大具有特征性,并有NAP积 分减低。溶血性贫血一般仅表现为贫血,长期的慢 性血管外溶血也可以伴有脾大,但此时往往有脾功 能亢进,可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淋巴瘤一般 不会导致白细胞极度增高。类白血病反应所致的白 细胞增高一般不会超过50×109/L,且NAP积分明 显增高。骨髓纤维化可以伴有白细胞的增加和明显 的脾大,但外周血白细胞以成熟粒细胞为主,中晚 幼粒细胞不超过20%,并可见有幼红细胞,泪滴状 红细胞,且多数患者NAP积分增高。
20ng/ml:储铁减少;非单纯 性缺铁: <60ng/ml ) ④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内外铁减少或 消失; ⑤血清铁<50ug/dl;总铁结合力 >360 ug/dl;转铁蛋白饱和 度<15% ⑥铁剂治疗有效
慢性病贫血:
大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病人可表现为小细 胞低色素性贫血。其特点为: ①慢性感染性、炎症和肿瘤史 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③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下降 ④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正常或升高,内铁减少(铁粒幼细 胞减少); ⑤同位素59Fe测定:铁被利用于制造血红蛋白减少,铁进入 血红蛋白时间延长; ⑥铁剂治疗无效。
第2问 若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 跃,以中晚幼粒及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为主 。为尽快明确诊断,应该行下列哪项检查:
A 细胞化学染色 B 流式细胞术 C RT-PCR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D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
合基因
E 染色体核型分析
参考答案:D
答案解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病机制是第9和22 号染色体长臂易位,导致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 。故慢粒的诊断最关键的是检测到t(9;22)( q34;q11)异常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细胞 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对慢粒的诊断无帮助。RTPCR技术灵敏度高,方便快捷,但由于其伴随较高 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不能用于慢粒的诊断;染色体 核型分析不仅能检测到t(9;22)(q34;q11) 异常染色体,同时还能发现是否伴随其他染色体异 常,但其操作复杂,对标本要求高,耗时长,短期 内不能得出结果。而FISH技术由于简单、方便,并 能对间期细胞进行检测,目前已经成为诊断慢粒的 首选方法。
网织红细胞正常值:0.005-0.015(0.5-1.5 %) Ret降低:再障、纯红再障(急性再障可为0); Ret增加: ①溶血性贫血:可达5-20%,急性溶 血时甚至可> 20% ②急性出血为5-15%。 ③大出血后 ④贫血有效治疗后
贫血的诊断思路
从细胞形态学角度分析
贫血分类: MCV(fl) MCH(pg) MCHC(g/L)
MA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标准为:
①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 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
病例
患者女性,35岁。乏力、腹胀、消瘦半年。 查体:贫血貌,肝于右肋下1cm,脾于左肋 下5cm;Hb:90g/L,WBC:152×109/L,分类 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PLT:400×109/L, NAP积分降低。第1问:根据以上资料,诊断 考虑为:
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溶血性贫血 C 淋巴瘤 D 类白血病反应 E 骨髓纤维化
两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缺铁性 贫血
血清铁
总铁结 合力
转铁蛋 白饱和

血清铁 蛋白
骨髓
细胞内 细胞外


慢性病 贫血
或正常
溶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与溶血的原因、程度、缓急、发生部位有关
急性溶血 如输异型血。起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可出 现发热、腰背、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尿,黄疸 ,严重者出现心衰、肾衰。
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 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诊断标准: ①临床: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②网织红细胞增多; ③骨髓增生象,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④Coombs试验阳性; ⑤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
巨幼细胞性贫血
诊断标准:
①临床上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和表现; ②大细胞性贫血; ③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5%;见6叶); ④骨髓呈典型的巨型改变(巨幼红>10%,粒、巨核系 也有巨型改变),无其它病态造血表现。 ⑤血清叶酸<3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血清 维生素B12<100-140pg/ml。
贫血
概念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 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Hb)、红细胞计数(RBC)及红细胞比容 (Hct)这三项指标来衡量病人是否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
贫血: 男性 HB<120g/L,
RBC<4.0×1012/L, HCT<0.37。 女性 HB<110g/L, RBC<3.5×1012/L, HCT<0.35。
正常细胞性 80-100
27-34
320-360
大细胞性
>100
>34
320-360
小细胞性
<80
<27
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27
<320
体征
除贫血本身体征外,对于贫血病人尚需注意下述体征: 1.黄疸:
常见于急、慢性溶血性贫血,此外恶组后期也常见黄 疸。 2.皮肤粘膜出血倾向:
常见于急性白血病、再障(尤其是急性再障)、恶组 及出血性疾病。非血液系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常有明显出血 倾向。 3.骨压痛,尤其是胸骨压痛:
见于白血病、恶组、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转移癌。
缺铁性贫血: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临床上有缺铁的病因和表现; ③ SFe<12-14ng/ml ( <12ng/ml :储铁耗净; <
贫血的诊断标准
贫血程度 极重度:HB <30 g/L 重度: HB 30—60 g/L 中度: HB 60—90 g/L 轻度: HB 90—120 g/L(或110 g/L)
外周血
为诊断贫血的最基本线索,应注意下列指标: 1.是否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