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学教案教材:《学前儿童卫生学》,朱家雄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绪论★健康及学前卫生学★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
——陈鹤琴一、健康与学前卫生学1、关于健康,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作过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提出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作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则认为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英国教育家洛克则强调若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则形象地指出,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的确,没有健康作为基础,人生的一切就会黯然失色。
那么什么是健康呢?WHO1948年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无论种族、政治信仰和经济状况有何差别,所有人都拥有享受现有最高的健康标准这一基本权利。
”这一定义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异常而免于疾病的观念。
在1979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再次重申了这一观念,强调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在WHO的推动下,健康的新概念在全球得到了传播并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世界已公认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促进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社会、国家和全人类共同努力争取的目标。
我国学者顾荣芳曾说:“人类除了追求有限的自然生命的健康,还要追求无限的精神生命的健康,而正是后者才使得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具有永恒性。
”从广义的、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健康,这就要求人们重视健康的科学价值,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科学观念,建构科学的健康教育体系。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要比健康的认识早得多。
①、本体论的疾病观。
(巫术、鬼神伏体,患者失去生命本原。
)②、自然哲学的疾病观。
(医学脱离巫术,用哲学解释疾病的发生,诸元素失去平衡。
)③、自然科学的疾病观。
(19世纪,致病因子侵害机体,身体功能紊乱。
)④、社会科学的疾病观。
(50年代,人们对紧张、压力的研究,社会生活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人处于不健康状态。
)健康的标志(P2)目标的广义性:医学、教育、社会、国家、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研究范畴的广义性:卫生学、生物学、心里学、教育学、社会学等。
2、学前儿童卫生学是关于研究、保护、增进和发展0—6岁幼儿健康的科学。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幼儿健康必须从0岁开始,因为遗传以及胎内环境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幼儿健康意味着每一个幼儿普遍的、平等的发展。
健康是基本人权,健康与人类尊严息息相关,每一个幼小的生命更应得到保护、尊重和博爱。
总之,拥有生命健康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维护幼儿的生命健康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一位成人的义务和责任2。
幼儿健康的标志⑴身体健康方面①生长发育良好,体形正常,身体姿势端正②机体对内、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③体能发展良好⑵心理健康方面①智力发育正常②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1《纲要》健康(三)指导要点12引自《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大会1990年9月2日生效)和《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③个性特征良好④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行为⑥没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二、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1、生长发育:解剖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
2、患病率:3、死亡率:三、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一)内因1、遗传2、性别3、神经——内分泌(二)外因1、营养(物质基础)2、锻炼(增强体质)3、疾病(不良影响)4、药物(直接影响)5、作息(良好习惯)6、社会(综合影响)7、季节(比较明显)家庭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四、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第一章遗传与优生★遗传三大规律★优生措施★幼儿生长发育分期及其特点一、与遗传有关的知识(一)遗传与变异1、遗传2、变异 ⎪⎩⎪⎨⎧⎩⎨⎧变异常变异:导致基因突遗传规律正常变异:基因重组、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二)遗传的物质基础营养(物质基础)(三)遗传规律血型遗传规律血型遗传规律血型是以A 、B 、O 等三种遗传因子的组合而决定的,大多根据父母的血型即可判断出以后出生的小宝宝可能出现的血型。
血型的遗传规律即:二、与遗传病有关的知识 (一)遗传病指的定义? 遗传病: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从而使人体所患的疾病。
1、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 2、遗传病与家族性疾病 (二)遗传病的种类 1、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伴性遗传病(X 连锁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3、染色体病三、遗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一)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二)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三)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节优生一、计划生育与优生高尔顿优生学:预防性优生学演进性优生学(一)少生与优生,能提高人口质量(二)少生与优生,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病率二、优生措施(一)避免近亲结婚(二)提倡婚前检查(三)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1、最佳生育年龄24—27(30)岁2、最佳受孕时机;夫妇健康、人体生物节律、环境和心理、酒后不宜受孕、避免药物影响(四)孕期保健1、孕期营养蛋白质每日不得少于60克,维生素比平时增加约1/32、孕期疾病,预防,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3、孕期用药4、孕妇情绪5、孕期吸烟、酗酒6、孕期注意事项(五)产前检查和诊断三、新生儿护理(一)注意保暖(二)保护皮肤(三)保护脐带(四)防止感染(五)母乳喂养(六)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生理性黄疸、马牙第二章幼儿生理解剖特点与卫生第一节八大系统一、运动系统人体有多少块骨骼?刚生下来的婴儿和学前儿童的骨骼跟成年人有何不同?★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学前幼儿骨、关节、骨骼肌的特点★学前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概述:脱臼、青枝骨折、脊柱侧弯。
1、骨:206块。
保护、运动、负重、造血、杠杆。
①形态(长、短、扁、不规则);头颅骨、躯干骨、四肢骨②结构(骨膜、骨质、骨髓)③骨的生长④骨的化学成分。
(人体内的珍珠)2、骨连结:①不动连结——脑颅骨②微动连结——脊椎③活动连结——关节。
人体重要的关节:上肢(肩、肘、腕);下肢(髋、膝、踝);上颌关节。
3、骨骼肌:肌肉的三种形式(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600余块,占体重的40%,75%是水分,25%是固体成分。
形状: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
作用:运动、支持、保护等作用。
结构: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许多肌纤维集合成束——肌束——许多肌束集合——肌肉;每一块肌肉(肌腹、肌腱)。
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质软、有弹性、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质硬、无弹性、无收缩能力。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1、幼儿骨的特点①幼儿骨的化学特点(青枝骨折);②幼儿的骨膜特点;③幼儿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A、颅骨(前后囟门),B、腕骨(8块腕骨),C、脊柱(脊柱侧弯),D、骨盆(19——25岁完成),E、足弓(肥胖、疲劳、骨折、遗传)2、幼儿关节的特点①窝浅、韧带较松、肌肉纤维细长、伸展性和活动范围大,牢固性较差。
②脱臼。
3、幼儿肌肉的特点①嫩、软、细、水分多,易损伤和疲劳。
(肌肉的疲劳)②大肌肉发育较早,小肌肉发育较晚。
(小脑发育相对较晚)★(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①正确姿势②积极锻炼③科学营养④预防伤害⑤发展动作⑥注意衣着。
二、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幼儿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呼吸、呼吸运动、肺活量的定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在延髓。
(一)概述:1、上呼吸道①鼻,鼻毛、鼻涕、鼻易出血区、鼻窦、嗅觉;②咽,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
向上,鼻咽;向下,喉咽;向侧,耳咽;向前,口咽。
③喉,软骨(甲状、环状、会厌),声带。
2、下呼吸道①气管与支气管:右侧直接延伸,粗短;左侧侧方延伸,细长。
②肺:左二右三,肺泡(二)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1、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表格)2、年龄越小,调节呼吸的中枢在发育。
(延髓)★(三)幼儿呼吸系统的卫生1、良好的呼吸的卫生、文明习惯。
(鼻呼吸、擤鼻涕、不吐痰、捂住口鼻、不挖鼻孔、不朦头睡觉等)2、严防异物进入呼吸道。
3、空气流通。
4、积极锻炼。
(冷空气、冷水)5、注意衣着。
6、保护声带。
三、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幼儿血液、心脏、血管、淋巴系统的特点★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概述:循环系统1、心脏:心率、四个腔。
2、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4、淋巴系统:结、脾、扁桃体。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1、心脏:①相对大。
②心率越快。
③脉搏越不稳。
④交感神经占优势。
2、血液:①相对多。
②红细胞数高。
③白细胞数低。
④水分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凝固时间长。
3、血管:①相对粗。
②血压低。
③血管壁薄。
④血管短,循环时间短。
★(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1、科学营养。
2、动静、劳逸结合。
3、积极锻炼。
4、注意衣着。
5、传染性的预防工作。
6、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儿童四、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幼儿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幼儿牙的保健(一)概述:消化、吸收、换牙、龋齿、六龄齿、胃的排空、小肠绒毛。
消化道、消化腺(大、小消化腺)二部分。
1、口腔牙齿:(最坚硬)外(牙冠、牙釉质)、中(牙颈、牙髓腔)、内(牙根、牙本质)。
位置、形状、功能:①切牙(门牙)8个、切割食物;②尖牙(犬牙)4个、撕裂食物;③前磨牙(双尖牙)8个、咀嚼食物;④磨牙(臼牙)12个、咀嚼食物。
乳牙:6个月左右,2岁左右出齐。
20个。
恒牙:6、7岁左右萌出(六龄齿,第一恒磨牙),12、13岁出齐。
32个。
舌:搅拌食物、辨别味道、帮助吞咽、辅助发音。
2、胃:暂时储存食物。
贲门、幽门。
(①胃蛋白酶②盐酸③粘液)。
胃的排空。
3、小肠:5——6米,3——8小时。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胆汁、胰液、肠液)。
小肠绒毛。
4、大肠:盲肠、结肠(升、降、横、乙状)、直肠。
便秘。
5、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右肋下。
作用,分泌胆汁、代谢、储藏、解毒。
6、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
胰岛素——糖尿病。
(二)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1、牙齿:换牙期(定义)“生理性换牙”,易龋齿(定义)。
★6——10年,预防为主,①定期检查(半年一次)②刷牙习惯(3——4岁,早晚,饭后漱口)③刺激性食物、硬物④孕妇滥用抗生素⑤用牙习惯⑥预防上感⑦牙营养。
2、舌:“生理性流涎”,舌系带过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