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解析与测评»物理8上㊀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章㊀机械运动第1节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ʌ优效预习ɔ一㊁1.米(m)㊀2.(2)①进率㊀②进率的倒数㊀③长度二㊁1.刻度尺2.单位是厘米㊀0~8c m㊀1c m㊀1mm(或0.1c m)三㊁1.秒(s)㊀分(m i n)㊀60㊀602.3m i n48s㊀3m i n18s四㊁1.差别2.(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㊀(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㊀(3)改进测量方法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人们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2.能.当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时,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然后用另一端的刻度值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就得出物体的实际长度了.3.记录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录下所读的数值外,还要注上单位,只写数值不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无意义的. [典例]B㊀1.90知识点二1.由于在估读分度值下一位时,不同的人估读的数值不同,同时还与测量的环境㊁测量工具等因素有关.2.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操作错误或是读数错误. [典例]Dʌ增效作业ɔ1.D㊀2.B㊀3.C㊀4.B㊀5.B㊀6.C 7.(1)已磨损㊀(2)0~10c m㊀(3)0.18.2.70(2.68~2.72均可)9.小于(正常主观感觉应为 小于 ,除非乱填或故意揣摩可能 相等 ,应倡导真实反映主观感觉或感受)㊀用刻度尺或圆规测量㊀等于㊀有时感觉是不可靠的( 感觉是不可靠的 或 要准确判断长短需进行测量 )10.小丽的测量方法较好.因为直径是圆上两点间最长的距离,要测量硬币的直径,必须先确定所测的距离是最长的.像小明和小宇那样所测得的不一定是硬币的直径,小丽和小华定位的直径都是准确的,但小华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硬币的边沿对齐,由此看来,只有小丽的方法正确且较好.第2节㊀运动的描述ʌ优效预习ɔ一㊁1.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机械运动㊀各种不同的形式二㊁1.标准㊀2.静止㊀3.参照物㊀静止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 竹排江中游 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青山两岸走 是以竹排为参照物.2.以自己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3.在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运动员虽然始终处于屏幕上,但由于背景在不断地向后运动,我们以背景为参照物,因而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典例]C知识点二1.(1)不能.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因为图中只有卡车和轿车,如果以卡车为参照物,轿车是运动的;如果以轿车为参照物,则卡车是运动的.没有合适的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参照物,是无法同时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的.(2)能,两辆车都在运动.因为相对于路边的标志杆,它们的位置都有了改变.2.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当交接棒的两个运动员保持相对静止时,就容易接好棒,也不影响比赛成绩.[典例]静止ʌ增效作业ɔ1.A㊀2.A㊀3.A㊀4.C㊀5.C6.比赛起点㊀7.青山(树木)㊀乘客8.(1)甲车向东行驶;甲车静止不动;甲车向西行驶,车速小于风速.(2)乙车向西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第3节㊀运动的快慢ʌ优效预习ɔ一㊁1.时间㊀路程长㊀2.路程㊀时间短二㊁运动快慢㊀速度大㊀速度小㊀路程与时间之比m /s ㊀k m /h三㊁1.速度不变㊀2.运动速度变化四㊁s =v t ㊀t =sv五㊁1.运动的快慢㊀平均速度㊀2.变速直线[议一议]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平均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㊁路程的选取无关,平均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选取有关.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相同时间比路程,跑在前面的跑得快.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跑得快.3.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或比较1s 内通过的路程,甲1s 内通过的路程是1.5m ,乙1s 内通过的路程是2.5m ,由此可知乙物体运动得快.[典例]甲㊀路程知识点二1.小汽车是沿着直线运动的,在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运动快慢不变.答图1G3G12.在三段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分别测量了天鹅飞行的路程,结果显示天鹅在0~3s 内通过的路程为30m ,在3~6s 内通过的路程为45m ,在6~9s 内通过的路程为60m ,这表明天鹅的飞行速度是变化的.[典例]如答图1G3G1所示.知识点三1.792m .㊀2.500s .[典例]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 m /h ㊀1.5知识点四1.大体反映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使我们可以大体计算出某段路程或运行某段路程的时间.2.变速运动.1.11mm /s ;㊀1.22mm /s .[典例]289㊀100ʌ增效作业ɔ1.C ㊀2.B ㊀3.C ㊀4.C ㊀5.C ㊀6.C ㊀7.A8.20㊀9.变速直线㊀12.00㊀0.15㊀10.40㊀11.20012.(1)100k m /h .㊀(2)600m .第4节㊀测量平均速度ʌ优效预习ɔ1.刻度尺㊀停表㊀路程㊀时间㊀2.手表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v =st.2.(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停表测量.(2)不能.应用终点处小车车头位置到起点处小车车头的位置间的距离作为其运动路程.3.0.32㊀0.294.变速直线运动.因为小车速度越来越大.5.(1)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停在中间某点不下滑;斜面的坡度过大,用的时间太短,可能导致实验误差过大.(2)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刻与停止计时时刻不同也会存在误差.[典例]0.1㊀0.12㊀0.15ʌ增效作业ɔ1.A㊀2.B ㊀3.D㊀4.D 5.18.00㊀0.036㊀运动6.(1)小球质量㊀(2)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所经历的时间与小球的质量无关7.(1)运动的气泡㊀(2)0.07㊀(3)慢8.(1)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 /c m 6490时间t /s 26平均速度v /(c m s-1)1316(2)不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9.(1)刻度尺㊁细棉线㊁停表㊁蚊香㊁火柴(2)步骤:①取一段蚊香,用细棉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间的距离为s ;②用火柴点燃蚊香,并计时,测出蚊香完全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 ;③计算出蚊香的燃烧速度为v =st.设计记录表格如下:蚊香长度/c m燃烧时间/s燃烧速度/(c m s-1)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㊀Cʌ例2ɔ㊀(1)4000m .㊀(2)10m /s.ʌ例3ɔ㊀(1)v =s t㊀(2)小㊀(3)4.00㊀2㊀0.03㊀(4)大ʌ学考体验ɔ1.D㊀2.B ㊀3.D㊀4.位置㊀静止㊀5.3答图1G16.(1)如答图1G1所示.(2)v =st㊀1.25m /s ㊀无关7.300m第二章㊀声现象第1节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ʌ优效预习ɔ一㊁1.振动㊀发声二㊁1.物质㊀2.介质㊀3.无法传播㊀不能三㊁2.(1)不相同㊀(2)介质的温度㊀340m /s四㊁1.反射㊀2.0.1s 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物体发声时会振动,不发声时振动会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用力敲打自行车钢铃时,钢铃就会振动发声,当我们用手按住它时,振动就会被迫停止,所以此时我们就不会听到铃声.[典例]B ㊀知识点二(1)①能听到.②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小.③声音又逐渐变大.㊀(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㊀(3)实验推理法.[典例](1)固体㊀(2)液体和气体㊀(3)固体ʌ增效作业ɔ1.B ㊀2.C ㊀3.C ㊀4.D5.振动㊀转换法㊀6.振动㊀10387.发声的物体在振动㊀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㊀8.12m /s.第2节㊀声音的特性ʌ优效预习ɔ一㊁1.高低㊀2.(1)每秒㊀(2)赫兹㊀(3)快慢㊀越低(4)20000H z ㊀(5)20H z[想一想]不是,是由于它们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同.二㊁1.强弱㊀2.幅度㊀3.(1)越大㊀(2)越远㊀分散[议一议]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集中传播来增大响度.三㊁材料㊀结构四㊁波峰(波谷)㊀幅度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控制变量法 控制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2.振动快,音调高.3.振动变慢,音调变低.4.声源振动快,音调高;声源振动慢,音调低.[典例]B 知识点二1.通过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判断音叉的振幅大小.用的是转换法.2.用力敲击音叉时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典例]Cʌ增效作业ɔ1.A㊀2.B ㊀3.D㊀4.A㊀5.B ㊀6.A㊀7.B 8.蜜蜂㊀音色㊀9.不同㊀音色㊀响度10.音调㊀频率㊀响度㊀振幅11.(1)振动㊀(2)振幅㊀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第3节㊀声的利用ʌ优效预习ɔ一㊁1.信息㊀㊀2.(1)回声定位㊀①超声波㊀②声呐㊀(2)B 超[想一想]声音能传递信息.二㊁1.能量㊀2.清洗精密器件㊀超声碎石[议一议]能.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声可以给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2.火焰摇动或熄灭.这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典例]Cʌ增效作业ɔ1.C ㊀2.C ㊀3.B ㊀4.D㊀5.D㊀6.C7.传递能量㊀传递信息㊀8.振动㊀能量㊀9.10500㊀不能10.(1)信息㊀(2)医疗方面的 B 超第4节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ʌ优效预习ɔ一㊁1.无规则振动㊀2.妨碍㊀产生干扰㊀3.杂乱无章㊀有规律二㊁1.分贝㊀2.最微弱㊀3.(1)90d B㊀(2)70d B㊀(3)50d B 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ң空气等介质的传播ң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㊁阻断它的传播㊁防止它进入耳朵.2.甲图是防止噪声产生,乙图是阻断噪声传播. [典例]Dʌ增效作业ɔ1.A㊀2.C㊀3.B㊀4.D㊀5.C6.噪声㊀响度㊀7.声源㊀传播过程㊀人耳8.59.1㊀响度㊀增大9.题图中装置为街头的噪声监测器,从图中可以看出噪声已达到90d B,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并引发多种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机动车严禁在市区高声鸣笛;在道路两旁植树㊁安装隔声板;临近路旁生活的居民在车辆高峰期应关闭门窗㊁戴上防噪声的耳塞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0.(1)噪声污染㊁水污染㊁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2)环境保护(3)工业机械的轰鸣声㊀喇叭声㊁刹车声㊁排气声㊁机械运转声等㊀起飞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㊀Bʌ例2ɔ㊀音色㊀音调㊀响度ʌ例3ɔ(1)无规则㊀(2)声源㊀传播㊀人耳(3)关上教室门窗,教室周围多种树;建议学校联合环保部门,依法清除学校附近的噪声源;在噪声发生处改进设备,减弱噪声等.ʌ例4ɔC㊀(1)当桌面振动时,桌面上轻小的物体更容易振动㊀(2)用力敲击桌面时,效果会更明显ʌ学考体验ɔ1.C㊀2.C㊀3.B㊀4.C㊀5.B6.272㊀声波7.(1)20.50㊀(2)3㊀(3)不能㊀没有控制变量(4)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出的声音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第三章㊀物态变化第1节㊀温度ʌ优效预习ɔ一㊁冷热程度㊀高㊀低二㊁1.玻璃外壳㊀玻璃泡㊀2.热胀冷缩3.实验室用温度计㊀体温计㊀4.(1)冰水混合物㊀沸水㊀(2)1ħ[想一想]负88.3摄氏度或零下88.3摄氏度.三㊁1.分度值2.(1)全部浸入㊀容器底或容器壁㊀不能离开㊀(2)相平(4)标明单位[想一想]18ħ㊀-16ħ四㊁1.膨胀㊀不能㊀2.35~42ħ㊀0.1ħ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不相同;温度计.2.离开被测液体后,温度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不能准确测出液体的温度.3.读数时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仰视时读出的温度值比实际值偏低,俯视时读出的温度值比实际值偏高. [典例](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容器底(侧壁)了;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的液柱液面相平㊀(2)8ħ知识点二1.液体(水银)的热胀冷缩;37.8ħ.2.体温计的玻璃泡没有直接与直玻璃管相连,它们之间是通过一段很细的细管相连的.[典例]38.2ħ㊀39.1ħ㊀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前一个病人用过的体温计应消毒处理后才能给第二个病人使用ʌ增效作业ɔ1.A㊀2.C㊀3.A㊀4.C㊀5.A㊀6.D㊀7.C D A B E 8.温度计A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㊀29ħ9.37.2㊀正常㊀99.0㊀10.玻璃泡㊀管内径㊀管内径㊀大第2节㊀熔化和凝固ʌ优效预习ɔ一㊁1.液态㊀2.各种状态二㊁1.(1)液态㊀(2)吸热㊀2.(1)固态㊀(2)放热三㊁3.熔化时㊀4.凝固时㊀5.相同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可以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缓慢,使实验效果更加容易观察.2.将海波碾成粉末状较好.可以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其充分接触.3.不会.在固体熔化过程中停止加热,熔化随之停止,熔化过程中固体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典例](1)0㊀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㊀固液共存状态(2)物质受热不均匀知识点二1.(1)相同点:海波和石蜡熔化时都需要吸热.不同点:海波熔化时,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石蜡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2)根据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可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2.(1)相同点:海波和石蜡凝固时都需要放热.不同点:海波凝固时,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石蜡凝固时,温度一直降低.3.(1)条件:①温度要达到熔点;②要能够继续吸热.特点:熔化过程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2)条件:①温度要降到凝固点;②能继续放热.特点:凝固过程放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典例]Bʌ增效作业ɔ1.B㊀2.D㊀3.D㊀4.D㊀5.B㊀6.B㊀7.C8.熔化㊀熔化㊀凝固㊀凝固㊀9.降低10.(1)慢㊀(2)停表(3)萘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或萘在第10m i n到第25m i n时间内是固液共存状态,只要合理即可)11.(1)10㊀10㊀(2)-2㊀低㊀(3)变多第3节㊀汽化和液化ʌ优效预习ɔ一㊁1.(1)气态㊀(2)蒸发㊀(3)吸热2.(1)气态㊀(2)放热㊀(3)降低气体温度二㊁1.表面和内部㊀2.(1)保持不变㊀(2)变大㊀3.(1)温度三㊁1.任何温度㊀2.制冷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用热水;(2)减少水的量;(3)加大酒精灯火焰;(4)加盖.2.沸腾前,气泡体积由大变小;沸腾时,气泡体积由小变大.3.不再沸腾.说明沸腾是一个吸热过程,即使液体温度等于沸点,但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沸腾也会停止.4.(1)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可能是当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或者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典例](1)高㊀(2)92㊀(3)98㊀ʂ㊀质量知识点二1.增大液体的表面积㊁增大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㊁提高液体的温度,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2.(1)用酒精擦高烧病人额头降低体温;(2)夏季,地面洒水有除尘降温作用.3.夏天,人体表面会出汗,用电风扇吹风可以加快人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加快了汗水的蒸发,汗水蒸发时从人体吸热,使人体表面温度降低,人感到凉快.[典例]Cʌ增效作业ɔ1.B㊀2.A㊀3.D㊀4.C答图3G3G15.液化㊀熔化6.水银或甲苯㊀酒精㊀酒精7.c㊀8.熔化㊀液化㊀放9.(1)温度㊀表面积㊀(2)液化㊀汽化10.(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2)如答图3G3G1所示.第4节㊀升华和凝华ʌ优效预习ɔ一㊁1.固态㊀气态㊀2.吸热二㊁1.气态㊀固态㊀2.放热[想一想]室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加热时产生的碘蒸气有毒.2.试管内出现紫色碘蒸气,固态碘颗粒消失,此过程中未发现液态碘.说明固态物质可直接变为气态.3.紫色碘蒸气慢慢消失,试管壁上有碘颗粒附着,过程中未发现液态碘.说明气态物质可直接变为固态. [典例]Cʌ增效作业ɔ1.D㊀2.D㊀3.A㊀4.B㊀5.C6.凝华㊀放出7.升华㊀吸收8.凝华㊀吸9.樟脑球受热升华后的气体,在树枝上凝华成固体10.(1)酒精灯及其火焰㊀(2)碘粉和棉线(3)固态碘粉变少㊀固态碘粉㊀(4)升华和凝华11.(1)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的升华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2)干冰抛洒在云层中就可以人工降雨;还可以作为制冷剂,用于保存食物(或做灭火剂等).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㊀B㊀ʌ例2ɔ㊀Dʌ例3ɔ浴室内镜子温度较低时,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 白气 ;镜面背后有连接镍铬金属薄片的电路,接通电源一会儿后,镜子的温度升高,镜面上的 白气 加速蒸发,变成气态,回到空气中,从而使镜子保持清晰明亮.ʌ学考体验ɔ1.B㊀2.C㊀3.D㊀4.C㊀5.-7㊀6.A㊀807.液化㊀凝华㊀8.(1)93㊀小于㊀(2)不变第四章㊀光现象第1节㊀光的直线传播ʌ优效预习ɔ一㊁1.发光2.(1)太阳㊀水母㊀萤火虫㊀(2)蜡烛㊀霓虹灯㊀L E D灯二㊁1.透明㊀2.同种均匀㊀3.带有箭头㊀径迹㊀方向三㊁1.3ˑ108㊀34㊀23㊀2.长度㊀1年内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观察到光在空气㊁水和果冻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1)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此时成的是倒立㊁缩小的实像.(2)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在地球阴影区的位置就发生了日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在阴影部分的月球不能反射太阳光,这样就形成了月食.[典例]A知识点二㊀不正确.我们能看到闪电是靠光的传播,能听到雷声是靠声音的传播,而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典例]Bʌ增效作业ɔ答图4G1G11.C㊀2.D㊀3.C㊀4.B㊀5.D㊀6.C7.光沿直线传播㊀8.长度㊀9.④区10.(1)如答图4G1G1所示.(2)正比㊀(3)1.4ˑ109m㊀㊀㊀第2节㊀光的反射ʌ优效预习ɔ一㊁1.反射㊀2.不发光二㊁1.(1)反射面㊀(2)入射光线㊀法线(3)反射光线㊀法线2.反射光线㊀入射光线㊀法线㊀反射光线㊀入射光线㊀等于三㊁入射光㊀可逆[画一画]如答图4G2G1所示.答图4G2G1四㊁1.平行光㊀平行㊀四面八方㊀光滑㊀凹凸不平2.镜面反射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为了便于找到反射光线.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如果纸板倾斜,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2)①显示光的传播径迹;②验证反射光线㊁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4)乙图探究的问题是反射光线㊁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丙图探究的问题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5)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2.(1)不能.因为这两个角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反射光线是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不能把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成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此时反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反射角为0ʎ.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此时也发生了反射.[典例]如答图4G2G2所示.答图4G2G2知识点二1.相同点:两种反射都是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同点:(1)反射面不同;(2)光路图不同.2.纸更亮一些.手电筒发出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光射向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几乎没有光线射向侧面,故看上去较暗,而光射向白纸时会发生漫反射,有光线射向侧面,所以从侧面看上去白纸更亮.[典例]漫反射㊀镜面反射ʌ增效作业ɔ1.D㊀2.C ㊀3.C ㊀4.C ㊀5.B6.光的反射㊀镜面㊀7.O ㊀A O ㊀O N ㊀O B ㊀ø2㊀ø3答图4G2G38.60ʎ㊀减小9.如答图4G2G3所示.10.(1)在同一平面内(2)O A ㊀可逆第3节㊀平面镜成像ʌ优效预习ɔ一㊁1.相等㊀2.相等㊀3.垂直㊀4.对称二㊁1.反射㊀像㊀2.不是㊀不能三㊁牙齿㊀潜望镜㊀发电四㊁会聚㊀后视镜㊀反光镜㊀太阳灶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1)蜡烛的像和蜡烛始终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并且大小相等.(2)玻璃板透明,能透过它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观察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则不能.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比较好,因为这样能避免玻璃板两个表面同时成像所造成的分不清像的位置的问题.(3)玻璃板必须竖直放置.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在水平桌面上找到蜡烛的像的位置.如果不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会找不到像的位置.(4)这样可以方便地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白纸用于记录像㊁物和玻璃板的位置.(5)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光屏的作用是为了观察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6)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如果光屏上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实像;如果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虚像.2.烛焰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发出的.交点就是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3.这是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且能成像的特点,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情况.其装置类似于早期的潜望镜装置,因此说它是早期军事中潜望镜的雏形.[典例]Bʌ增效作业ɔ1.B ㊀2.C ㊀3.A㊀4.A㊀5.C6.虚㊀相等㊀相等㊀7.0.50㊀1.60㊀不变8.B ㊀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㊀9.反射㊀凸面镜10.这幅写生画违背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㊁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㊁连线与镜面垂直可知,像㊁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而图中拱桥的倒影与拱桥关于水面不对称.11.(1)完全相同㊀点燃蜡烛B ,并调节B 的位置,使蜡烛B 的像与蜡烛A 完全重合.(2)让蜡烛B 发出的光线通过缝隙MN 射到玻璃板上,使其反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使小明看到了与蜡烛A 重合的B 的像.第4节㊀光的折射ʌ优效预习ɔ一㊁1.斜射㊀偏折2.(1)①界面㊀②入射光线㊀法线㊀③折射光线㊀法线㊀(2)①同一平面㊀②法线两侧㊀③小于㊀增大㊀不变㊀(3)入射光㊀可逆二㊁1.浅㊀2. 折断 ㊀3.高一些[做一做]又能看到硬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从硬币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从而使光线射入人眼,人又能看到硬币了.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在水中加适量的牛奶或在水槽背面贴一张白纸作为背景.(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发生折射现象时,入射光线㊁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因为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在两种物质的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发生反射,只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折射,故折射光线要比入射光线暗一些.(4)①两种不同的介质或者是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②光必须斜射.(5)如果让光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会看到折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说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1)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为0ʎ.(2)不能.因为从因果关系上讲,有了入射光线才能有折射光线,折射角是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只能说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典例]如答图4G4G1所示.答图4G4G1知识点二如答图4G4G2甲㊁乙所示,水中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水面时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后的光线射入人眼,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发出的,所以看到的物体实际是在物体上方的虚像.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甲㊀㊀㊀㊀㊀乙答图4G4G2[典例]Cʌ增效作业ɔ1.B ㊀2.C ㊀3.D㊀4.B ㊀5.B ㊀6.B 7.折射㊀8.O C ㊀30ʎ㊀空气9.浅㊀如答图4G4G3所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答图4G4G3㊀㊀㊀㊀㊀答图4G4G410.如答图4G4G4所示.11.折射㊀反射㊀光从水或玻璃射向空气中,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第5节㊀光的色散ʌ优效预习ɔ一㊁1.各种颜色㊀红㊀黄㊀蓝㊀紫㊀2.白光㊀各种色光二㊁红㊀绿㊀蓝三㊁1.一定的顺序2.(1)红光㊀(2)强㊀红外线夜视仪㊀遥控㊀电视机遥控器3.(1)紫端㊀(2)骨骼的生长㊀身体健康㊀灭菌㊀荧光物质㊀防伪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说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色光.(2)能够说明.从实验现象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单色光通过棱镜时的偏折程度是不同的;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2.雨后的天空悬浮有大量的细小水珠,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珠上时,被色散成绚丽的七色光.因此,有时我们能看见太阳光经小水珠色散而形成的彩虹.[典例]B 知识点二1.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2.让红外线和白炽灯照射时看不到任何特殊之处,但让紫外线照射时,能够看到人民币的多个部位发出荧光.[典例]红外线ʌ增效作业ɔ1.D ㊀2.C ㊀3.B ㊀4.B ㊀5.C ㊀6.绿㊀折射7.红外线㊀紫外线㊀8.红9.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紫外线可以杀菌,所以晴天晒被子杀菌是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把阳台封闭起来,太阳光不能很好地照射进来,因此被子上面的病菌不容易被杀死.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㊀Cʌ例2ɔ如答图4G1所示.答图4G1ʌ例3ɔ(1)确定像的位置㊀(2)像和物大小相等㊀(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ʌ学考体验ɔ1.B㊀2.D㊀3.B㊀4.(2)相等㊀靠近㊀(3)虚第五章㊀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㊀透镜ʌ优效预习ɔ一㊁1.(1)厚㊀薄㊀(2)薄㊀厚㊀2.球心㊀3.不变4.平行㊀焦点㊀F㊀两个㊀5.焦点㊀光心㊀f二㊁会聚㊀发散[做一做](1)用手去摸,中间厚㊁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2)将透镜放在太阳光下,能够使太阳光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出现较大亮圈的是凹透镜.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不能.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要根据中间与边缘的厚度来判断,中间厚㊁边缘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㊁边缘厚的为凹透镜.凸透镜也可能有一个面是凹面.2.无论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都不发生改变.[典例]B知识点二1.实验现象表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如果逆着折射光的方向入射,则会观察到折射光线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3.能会聚于一点.凸透镜有一对关于光心对称的焦点,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且这些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也叫虚焦点. [典例]Cʌ增效作业ɔ1.D㊀2.A㊀3.C㊀4.D㊀5.D6.凸透镜㊀会聚㊀㊀7.凸㊀凹㊀先变细再变粗㊀8.乙㊀甲9.实验方法:可以用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瓶中棉线上.实验原理: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把太阳光会聚在棉线上,当其温度达到棉线的着火点时,即可烧断棉线.第2节㊀生活中的透镜ʌ优效预习ɔ一㊁凸透镜㊀凸透镜㊀凸透镜㊀比较远㊀比较近㊀倒立缩小㊀倒立㊀放大㊀正立㊀放大二㊁1.(1)会聚㊀(2)能㊀两㊀2.(1)会聚㊀虚像㊀(2)不能㊀同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1)照相时,照相机成缩小㊁倒立的实像. (2)拍照时,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小,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镜头的距离越大;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大,所成的像越小,像离镜头的距离也越小.(3)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产生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2.(1)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来自投影片上的图案的光线首先经过镜头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就能在竖直的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2)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光屏上成像.光源位于凹面镜的焦点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再经螺纹透镜会聚,使照在投影片上的光更强一些.[典例]Dʌ增效作业ɔ1.D㊀2.B㊀3.D㊀4.B㊀5.D6.放大镜㊀虚㊀7.靠近㊀拉长8.焦点㊀取下套筒上的凸透镜可作为放大镜使用9.爸爸拿着相机离吉祥物近些,同时使镜头前伸,使像距变大些.第3节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ʌ优效预习ɔ一㊁1.物距㊀u㊀2.像距㊀v㊀3.焦点㊀光心㊀f二㊁1.距离㊀2.蜡烛㊀凸透镜㊀光屏3.光屏㊀清晰㊀大小㊀正倒㊀物距㊀像距三㊁u>2f㊀倒立㊁缩小的实像㊀v>2f㊀倒立㊁放大的实像㊀正立㊁放大的虚像四㊁1.变大㊀变大㊀变小㊀变小㊀相同㊀可逆2.焦点㊀位置㊀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