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蚌埠玉器加工产业历时2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外,但并没发挥产业优势,主要原因是,引导不足,生产分散,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

关键词:调研玉器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建议和对策一、蚌埠市玉器产业发展的现状蚌埠市地处淮河冲积平原,不产玉石,但蚌埠玉雕颇有历史。

蚌埠倚涂山、临淮水,交通便捷,自然资源和历史积淀丰厚,这也成为培育和发展玉器加工、贸易和收藏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丰富的文化积淀。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世称“荆山之玉”的和氏璧都与蚌埠有关,至今这里还留下了许多传说和古迹。

近年来,蚌埠市在五河小圩镇、怀远龙亢镇先后出土过原始社会时期的玉器,在钓鱼台有新石器文化遗址,近期开挖的蚌埠双墩1号墓惊现春秋文化。

其次是先进的工艺技术。

解放初期,蚌埠玉雕厂是全国仅有(安徽唯一)的几家玉器加工企业之一,为蚌埠市培养了一批玉雕工人,这些玉雕工人、技师手工相传,成为今天全市数百家古玩玉器生产作坊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工艺仿制古玉器(俗称旧技术)堪称全国一流。

同时,蚌埠一些大的玉器生产企业和作坊走出去、请进来,从苏州、扬州、河南、北京、上海等地聘请技术人员,使玉器的工艺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浓郁的收藏文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收藏热逐渐兴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面且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蚌埠的古玩玉器已经名扬海内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家店铺发展成为如今的3000多家商户、加工作坊,3万名玉器从业人员,20亿元年销售额的全国最大玉器市场集散中心之一。

第四、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

目前,蚌埠玉器经营形成前店后坊的模式,生产、加工、销售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有南山路、延安路、钓鱼台、余庆苑、北工地、华海等“玉器城”、“玉器街”6处,另有铁路新村、宋庄、营市街、钓鱼台、纬一路等规模较小加工作坊区10余处。

第五、政府的重视和培育。

作为安徽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蚌埠市“3461”行动计划的中国(蚌埠)玉器古玩文化城(光彩大市场内)和列入全省“861”重点项目淮上区文化产业园(玉器为主)即将建成,包括玉器销售区与专业加工经营区、玉器鉴赏展示厅,这些重点项目的兴建,对打造具有蚌埠地方特色的玉器文化品牌,集聚产业优势,促进经营户发展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流通的发展战略,围绕“南有深圳古玩城,北有北京潘家园,中有蚌埠古玩玉器城”的战略定位,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南山路古玩玉器一条街、光彩古玩玉器市场、姜桥古玩玉器加工物流中心,提高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第六、行业协会初步发展。

全市已成立蚌埠市玉石雕刻艺术协会和蚌埠市玉文化促进会等2家玉器行业协会,先后有900多家商户成为会员单位,这对促进玉器产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技术交流,繁荣玉文化传统工艺,举办展会,参加国内外玉器行业活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时培成、王玉、马友峰、丁安徽等为代表的一批设计雕刻大师,创作了一系列玉器精品,先后获得各项国际、国家级展会金奖和国家玉器最高级别大奖“天工奖”。

当前,蚌埠玉器古玩产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蚌埠古玩市场被全国工商联、全国古玩业商会、《北京日报〃京华生活》、《收藏》杂志社以及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单位联合评定为“中国十大古玩市场”,这是华东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古玩市场。

省文化厅已将南山路文化市场和光彩中国古玩玉器奇石文化城命名为全省首批“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二、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当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已具相当规模的蚌埠玉器产业作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受到了高度重视。

应该说发展玉器产业,蚌埠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遏制发展的“瓶颈”。

(一)蚌埠玉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政府重视,行业引导措施明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玉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围绕培育和发展玉器产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玉器产业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一项重点来抓;多次考察外地和本地的玉器市场、玉器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与建议。

文化管理部门派出专人担任蚌埠市玉石雕刻艺术协会副会长。

2007年12月,蚌埠玉器加工技艺被列为蚌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蚌山区、淮上区、龙子湖区也制定了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多年发展,聚集一定人气。

目前,在蚌埠从事玉器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员除本地人以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本省其他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有的在蚌创业已有20年时间,玉器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如来自江苏邳县的玉石雕刻艺术协会副会长孙季广,他创办的东来玉器,从业人员近50名;来自利辛县的玉器文化促进会的马友峰,从最初的5个人一起到蚌埠创业,发展成数百人的“马家帮”,在明清件制作及销售体系上,已形成规模,为蚌埠玉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吸引他们扎根蚌埠,发展玉器产业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蚌埠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贸,更重要的是因为蚌埠玉器在全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

不断发展的蚌埠玉器产业,在满足人们消费愿望的同时,也吸引着本市许多人的目光,周边农村青年、城里下岗工人,也纷纷加入玉器产业之中,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也给蚌埠玉器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是已成规模,享有一定知名度。

作为“中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的蚌埠,玉器行业“前店后坊”的成熟模式,生产、加工、销售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其中生产加工仿古玉器和新工玉器的企业、作坊分布全市大街小巷,达数千家,涌现出一批品牌意识较强的加工企业,如玉徽堂、正东玉器公司等。

成立了两家玉器行业协会,促进了玉器产业的发展。

蚌山区和淮上区即将建成的两大玉器文化城,将进一步繁荣蚌埠玉器文化市场,提升蚌埠玉器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光彩玉器城一期工程有近170户玉器经营户签约。

四是人才济济,仿古工艺堪称一绝。

蚌埠玉器产业发展是靠20多年前老玉雕厂数名下岗工人发展起来的,他们通过“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弟”的代代相传方式,把玉器加工技艺传承和发扬开来,至今掌握初、中级专业技术的从业人员已达2万余人。

蚌埠仿古玉加工比较火爆,仿古玉加工工艺在全国独一无二,深受全国各地古玩玉器商家青睐。

(二)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挑战:一是融资瓶颈,制约发展。

玉器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但由于许多玉器从业人员都是租用民房作为加工销售场地,对房屋场地没有所有权,不能从银行贷款;同时作为玉器产业的原料和产品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银行无法进行评估、贷款。

调研发现,资金短缺是制约玉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周边市场崛起,竞争压力大。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蚌埠玉器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周边不乏后起之秀,本省有桐城,85年左右,桐城人汪留龙从蚌埠运回第一台玉器加工机械,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桐城经济开发区朝阳玉雕城为龙头的玉雕加工销售基地,市场遍布全国各地,“桐城玉雕市场”、“桐城工”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期,江苏邳州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由上海亿丰集团投资1.2亿元控股收购原科技木业城,兴办中国宝石玉器城、邳州宝石玉器加工区和邳州亿丰家居城,这预示着该市玉器加工、生产、销售走上了统一管理、规模经营、集约销售的轨道,对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市玉雕品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吸纳1000多户商户入驻,预计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年创利税3000万元。

据蚌埠玉石雕刻艺术协会副会长孙季广(邳州人)介绍,该市在玉器城的运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很具有吸引力。

近日,邳州市召开专题推进会,协调玉雕产业和宝石玉器城项目建设。

同时,利用网络等媒体向全国发布招商信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全国各地宝石玉器、玉雕客商加盟。

截至6月2日,上海、苏州、南阳、蚌埠、枣庄、临沂等地的客商已预定营业房80间、玉器加工房4000多平方米。

至于苏州、南阳的玉器市场更是蓬勃发展之中。

周边玉器市场的发展,对蚌埠玉器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形式逼人。

三是加工分散,缺乏规模经营。

数千家玉雕加工经营户分散在全市大街小巷,形成不了合力,资源不能共享,成本费用增大,品牌效应不能显现,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虽然蚌埠有多处初具规模的玉器市场,但主要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且商铺混杂。

部分商户急功近利,一味模仿市场受欢迎的传统产品,使粗制滥造的玉雕工艺品泛滥。

同时,加工规模和档次的参差不齐,导致玉器市场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玉雕加工经营户生产规模较小,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

四是大师“手艺”难以传承,高级专业人才不足。

我市玉器行业从业人员虽多,但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加上玉器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和传统观念较强,使得大师的手艺得不到传承和发扬,最后甚至将上演“人亡艺绝”的悲剧。

五是行业协会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蚌埠玉器的两个协会都是近两年才成立,虽然发展较快,但还没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功能。

一些在行业协会中担任职务的技术大师,管理经营协会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和素养。

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安徽科贸学校曾经计划开设玉器加工专业,但没有生源,至今没有成功开班。

三、促进蚌埠玉器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当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玉器产业的发展,全市上下为打响这块招牌,做足各项准备。

但通过调研,了解到周边地区江苏邳州、河南镇平和省内的桐城玉器文化的发展都后来居上,给蚌埠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玉器产业的信心,立足蚌埠玉器产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强势发展。

鼓励“家庭作坊”者创办玉器加工厂,按照“藏富于民”的原则,在财政税收、土地出让金、一般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积极探索融资方式,协调银行和相关担保公司,共同研究制定信贷扶持政策(可借鉴河南镇平实行的“联保贷款政策”、辽宁成立权威的鉴定机构,利用原料玉石进行抵押贷款),从源头上解决中小规模作坊做大做强融资难的问题。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数千家玉雕加工经营户分散在全市全市大街小巷,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如果一哄而上,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其功效。

建议各地在进行相关规划时,找准切入点,明确玉器市场的功能定位,将市场内商户适当细分。

政府将玉器交易市场集中的同时,针对玉石交易和加工作坊也建立产业园,可保障玉石原材料供应和实现集中、定点加工,共同推进玉器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引导行业协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玉器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多培育像正东玉器厂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实现原料有产地、加工有基地、销售有网络的产业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