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上级会议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
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教育作为立足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不仅关乎中国全面改革的成败,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关注,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来的伤痛?
中国当前城乡发展存在的二元结构,不单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层面上,还同时表现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忽视了城乡其他领域差异的缩小工作。
教育促进社会未来整体发展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中国的发展不是短跑运动,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
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而且也表现在受教育的质量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城乡教育的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不产生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它不直接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而是深刻地表现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
在义务教育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人民的识字率,消灭了不识字的“文盲”,而今天,我们开始重视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
基于这一认识,中央进一步调整了教育改革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举措,在促进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顶力加大对农村学子的关爱力度
增加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仅仅是“硬实力”,是国家政策最能够完善与丰富的领域,也是国家政策可以直接倾斜的领域。
但是,入学机会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优化不能在短期内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的伤痛。
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是持久的,即便农村学子多了进入名校的机会,却也出现了难以融入名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的情况。
在提升农村教育“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农村教育“软实力”的建设。
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距;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学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保障农村学子进入名校机会的同时,积极
创造条件,让农村学子真正融入名校的学习、生活中去。
用更多的关心、关怀去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的伤痛。
三、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领导曾说过:“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民族的振兴需要靠教育,民族的未来更是需要靠教育。
在教育与科技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要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则必须统筹推进好县域内城乡教育,尤其是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在努力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伤痛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