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材料作文:《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九百多年过去了,可

高中材料作文:《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九百多年过去了,可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九百多年过去了,可生活中却还常常遇到以下现象:
别人拍了一张漂亮的照片,我们往往脱口而出:“什么相机照的?”而当照片拍得并不成功时,我们却说:“什么手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答案】全面看待问题
二战时期,英美空军为加强战机防护,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进行了调查,认为哪里弹痕多加强哪里,但只有统计学家沃德“看见了”那些坠毁的战机,明白那些弹痕少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加固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重创是无法返航的。

沃德之所以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是因为沃德全面的估计了所有战机的情况,并没有忽略那些坠毁的、无法直接统计的战机。

因此,无论是看待任何问题之时,应当尽可能全面的看待,以此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

正是因为可以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我们才与其他兽类禽类不同,区别于其他动物,自称高等动物。

人生来就是在不断地了
解这个世界,思考与这个世界相关的问题,希望终有一天看透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随着不断的我了解与深入,我们渐渐发现,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正如维克多雨果说过: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故此,我们当努力让自己更加全面。

全面的看待问题会发现不同的美好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终究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事知晓,但是当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件事物时,就会发现以前被忽视的,无与伦比的美丽。

当我们初见一个人时,难免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在自己心中为其勾勒一个形象,往往容貌姣好之人更易获得好感,容貌一般之人可能第一次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许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某些人和他的表象截然不同,本来觉得是值得交往的朋友,结果可能是阴险狡诈的小人,本来是冷漠无情的过客,却发现他才是真正的会付出真心的朋友。

苏轼有一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如诗中所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当尽可能全面的接人待物。

全面的看待问题引导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理。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的黑暗统治下,天文学的发展被宗教神学信奉的“地球中心说”所局限。

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天体观测长达30余年,根据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论证,得出震惊西方的“日心说”,向西方一千多年来被神学家歪曲的宇宙观念提出挑战,使天文学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引起了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问题,如果一味的钻牛角尖,往往会走进死胡同,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又一无所获,而假如退一步或者
换个角度更加全面的思考,顿时便觉得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考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

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本题材料首先指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然后材料举出生活中常常遇到与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辩证地阐明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现象:别人拍了一张漂亮的照片,我们往往脱口而出“什么相机照的?”这里什么相机照的显然是在说这张照片照的这么漂亮是外物--相机的功劳,和你的照相技术没有关系。

当照片拍得不成功时,我们却说“什么手艺?”,这里说什么手艺显然是在说照片拍不好是你技术问题,不是相机的原因,是在强调别人的能力有问题,和外物相机没有关系。

其实我们都知道,照片拍得好与不好,不是哪一单一方面问题,既有相机的原因,也有拍照技术的原因,要全面的看待问题。

虽然我们都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明白“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是要真正运用到现实
生活中却又无比的困难。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①应全面地看问题;②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他人;④正确看待“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⑤要学以致用;⑥知易,但往往“行难”;等等。

结构安排: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然后采用平列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论述,比如立意为要全面看问题,可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应该全面看待问题,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具体论述为什么要全面看待问题,如全面的看待问题会发现不同的美好世界;全面的看待问题引导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理;全面的看待问题指引我们去彻底解决问题;全面地去看问题,能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走向成功。

最后强调观点,做到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素材积累:
1. 二战时期,英美空军为加强战机防护,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进行了调查,认为哪里弹痕多加强哪里,但只有统计学家沃德“看见了”那些坠毁的战机,明白那些弹痕少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加固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重创是无法返航的。

沃德之所以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是因为沃德全面的估计了所有战机的情况,并没有忽略那些坠毁的、无法直接统计的战机。

2. 维克多雨果说过: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故此,我们当努力让自己更加全面。

苏轼有一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如诗中所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当尽可能全面的接人待物。

毛泽东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不要总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也不要总看到一个人的短处。


3. 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歪歪斜斜,整体看错落有致,这让我们看到了事物都(有时)有两面性。

4. 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事迹依然使他名垂千古;董仲舒提出“三刚五常”,但他使儒学确立主流的思想地位,他依然受到后世人的赞誉;唐太宗为夺权位不择手段,但他为唐人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依然受到万人景仰。

5. 一代君主唐太宗善于听取谏言。

魏征多次进谏,还当着各大臣的面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每次总会气得不得了。

但事后,他总能全面去看待问题,魏征虽胆大,但忠言逆耳,其诚可悯。

就这样,唐太宗以人为镜,全面去看待魏征的每一次进谏,让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带领唐朝进入繁盛之期。

可以看出,全面去看问题,是我们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6. 古西汉一名将,兰边塞一悲歌。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后,禀承忠君爱国、捍卫家园的理想,誓死与匈奴对抗,保家卫国。

但一次不幸的战败,一次不慎的失策,就被武帝冠以叛徒之名,从此朝野流传李陵叛降,甘做走狗的话语。

对于李陵,我们也应以辩证的眼光去看。

若孤身深入,无法抗衡,面临全军覆没,难道就白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但世人总不理解他这卧薪尝胆之心,偏说他是怕死投敌,可叹奈何!对于传奇式的人物我们决不可片面观之!
7.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名个侧而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每一个挑战。

玫瑰虽然带刺却瑰丽,桂花虽瘦小却芳香,菊花虽朴素却清高,若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缺点,就不能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了。

占语云:“寒翁失马,焉知非福。

”看事物是不能片面
的,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挑战。

【点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