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研究

英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研究

英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研究
作者:王芳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0期
一、高原期现象的症状
高原期(Learning Plateau)指有时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学习者最初取得进步后其学习会停滞不前。

再过一段时间,学习高原之后会出现继续进步。

有些学习者曾经历过一个或多个高原期且持续时间从几个月至几年不等。

高原期现象的症状通常体现在心理和语言能力方面。

心理症状包括沮丧、自信心缺乏等,而语言能力方面体现为语言能力停滞不前及在语言学习各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虽然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但他们还是在坚持不懈地学习。

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者的坚持不懈正是帮助他们克服高原期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习环境方面
众所周知,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习者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英语学习者基本都是在课堂环境中学习的,主要扮演听众的角色,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缺少与本族语者互动的机会。

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反馈情况以及教师的英语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都可能导致高原期现象的出现。

下面笔者将从四个具体的方面来解释学习环境是如何导致高原期现象的出现的。

第一,教师教学方法效率低下。

很多学生认为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教师英语水平较低。

通常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师英语语言技能及理论知识欠缺,另一种是缺乏背景文化等与语言相关的知识。

对此笔者建议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要了解相关的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育性与趣味性兼备。

第三,英语输入的质与量难以保证。

信息输入是语言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输入的质和量必须得以保障。

很多学生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保质保量的英语信息输入,从而导致语言输出能力薄弱。

第四,教师反馈不力。

以教师批改作文为例,教师的批改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ABCD几个等级打分,另一种是教师划出文中的错误但并没有提出具体修改建议。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教师对学生所犯语言错误没有纠正反馈是部分知识点僵化的原因。

据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改善对学生英语错误的反馈情况。

2.认知方面
认知方面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由于学习者对意识、感觉、推理、判断等认知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高原期现象的出现。

具体包括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母语负迁移。

负迁移普遍存在于学生的语言输出中,是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之一。

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写作中,许多学习者习惯
于用汉语构思之后再翻译成英语。

可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型、词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式英语不断出现。

其二,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偏少。

学生极度缺乏“真刀实枪”锻炼英语的机会。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口语方面。

课堂上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者,课外也没有合适的口语练习氛围,导致学生口语高原期现象的出现。

所以笔者建议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口语的机会。

3.心理方面
心理原因指学习者的高原期现象与其心理状态有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学习策略运用不当。

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策略一无所知或运用不当就会导致高原期出现。

4.社会-情感方面
社会-情感原因指学习者不能从情感上完全接受或适应目的语文化而导致了高原期现象的出现。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文化适应障碍。

根据《朗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文化适应指一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在与另一不同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群体相互交流中产生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语言、文化适应会影响某一群体对另一语言的学习。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由此笔者认为这是高原期产生的原因之一。

其二,学习动机较弱。

学习动机对学习者能否成功地掌握一门语言起着重要作用。

动机越强烈,学习者掌握该语言的时间越短。

外语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以提高其学习动机,尤其是综合性动机。

其三,性格弱点。

《朗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认为人格因素,如自尊、压抑、焦虑、冒险和外向等性格因素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因为这些因素能影响学习者对策略的选择。

很多学生缺乏勇气和陌生人用英语对话或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使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Ellis指出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并且积极参与口语交流。

因此笔者建议学习者要克服自身的性格弱势,这对于成功学习英语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克服高原期现象的对策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一个或多个高原期,但依靠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们取得了不断的进步。

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克服高原期现象的对策。

1.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克服高原期现象是很有帮助的。

笔者建议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日常学习中注意多读英文材料,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学习。

2.意识到高原期现象的存在
意识到高原期现象的存在是学习者逾越高原期的第一步,之后学习者通常会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提高其英语能力,进而克服高原期现象。

敢于挑战自己、直面英语学习的困境并设法解决问题是最终能逾越高原期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Krashen指出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自我监测能力的学习者。

当学习者发现自我监测干扰其交流时,他们就不愿采用自我监测来找出自身所犯的错误,久而久之这些错误就会僵化。

因此学习者将自我监测应用于语言输出中是很有必要的。

4.避免母语负迁移,保证输入的质和量
母语干扰是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多读多听地道的英语材料除了有助于学生熟悉英语句型等理论知识外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从而避免汉语负迁移。

另外由于输入是输出的前提,输入的质和量不能保障,学习者的词汇、语法及语感等就不复存在。

英语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些教学过程(如纠正学生错误)促使学生认识到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别,以帮助他们克服知识点的僵化。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原期现象的症状、成因及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高原期现象是永久性僵化的前兆,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克服高原期现象。

因而学习者要正确处理学习中的成功与失利,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学习经历对逾越高原期都是有利的。

语言学习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习者应敢于冒险,勇于面对问题,最终逾越高原期,使自己的语言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999.
[2]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3] 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Applied Linguistics X(2),1972.
[4] Zapata-Becerra,A.A.Overcoming Plateau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2001.
[5] Richards,J.C.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 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研究,1999(2).
[7] 朱曼殊,缪小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