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要点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要点

1.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2.母语: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外语:
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或外民族的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这两个概念是按照国国别、民族关系来区分的。

3.文化休克:在非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者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
焦虑的精神症状。

4.场独立性——是善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

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以微观,基点善于
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场依存性——则是善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

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1.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2.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他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7. 多媒体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8.言语技能
9.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目的在于测量受试者现有的整体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评定是否达到胜任某项任务的要求。

特点:大规模标准化、回顾兼预示、不考虑受试者学历、不以大纲、课程或教材为依据、具较高区分性。

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

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在某一教学阶段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回顾性测试,受试者获得的成绩是绝对的。

10. HSK: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缩写。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1984年开始研制,19 85年完成第一套试题。

1990年HSK正式在国内推广,1991年推向海外。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心理学
二、文化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②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保存、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制约。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2.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方法,
(1)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必须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

(2)文化因素的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水平相适应。

(3)文化因素教学中,对文化的介绍要规范、客观、准确。

(4)文化因素的教学要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困难。

(5)应通过交际技能训练,使文化因素转化为技能,提高交际能力。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理解并适应不同的文化。

(2)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3)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三、语言习得理论
1.对比分析法是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 拉多在1957年提出的。

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1)理论内容
①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

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

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

②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

(2)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1.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的特点:①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③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④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

⑤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

⑥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其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现象。

2.偏误分析:(1)定义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
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和过程。

(2)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来源:①母语负迁移:②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概括)③文化因素负迁移:④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⑤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方言区)。

(3)偏误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搜集供分析的语料。

鉴别偏误——规律性偏误、偶然失误,结构形式偏误、语用偏误。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产生偏误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程度(是否影响交际)。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
五、对外汉语教材与课堂教学
1.对外汉语教材
2.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地位目标: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特点:原则,强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是主体;方式,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主,语言操练活动;气氛:轻松愉快,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交叉,多层次,循环往复;语言,目的语汉语,教师的语言受到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

主要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1.语音教学: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任务: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原则: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听说结合,先听后说;以模仿和练习为主。

1.词汇教学: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队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语言测试
1.定义:语言测试时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的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藐视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2.特点:间接性;片面性;主观性;偶然性。

3.作用: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评估人材,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八、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相同之处: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大体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之处:动力不同。

儿童:天然动力,出于本能,一种生存发展的需要。

成人:动力受其意志支配,不稳定。

②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天然环境中,沉浸式接受语言的输入。

以交际活动参加者的身份在真实交际中习得并运用第一语言,不仅学到地道语言,而且直接形成语言交际能力。

成人:第二语言的课堂习得,时间和输入量较少。

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③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就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成人: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不需要从头建立另外一套概念系统,而是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