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上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卷上;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20分,)1. 小云同学在一次测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的是()A.3.2cmB.3.25cmC.3.3cmD.3.5cm2.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3. 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A.纳米、微米、毫米B.毫米、纳米、厘米C.毫米、纳米、微米D.毫米、微米、纳米4. 已知水银、煤油、酒精的熔点分别为−39∘C、−30∘C、−117∘C,要测量零下80∘C的温度,应该选用的温度计是()A.煤油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5. 小明上课发言声音太小,李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这是要求小明改变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6.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8. 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5mB.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5minC.人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大约是40∘CD.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m/s9. 下列关于光现象有关的成语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A.一叶障目—光的折射B.立竿见影—光的折射C.波光粼粼—光的反射D.镜花水月—光的直线传播10. 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A.v甲<v乙,s=36米 B.v甲<v乙,s=12米C.v甲>v乙,s=36米 D.v甲>v乙,s=18米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10分,)11. 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之比为4:3,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速度之比为________,若行驶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12.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13. 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低”或“高”);气体打火机中的液体是在常温下通过对燃气采用________的方法,使之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贮存在打火机中的.14. 如图甲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图乙中的机械停表的示数为________.15.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甲的s−t图象如图(a)所示,乙的v−t图象如图(b)所示.由图象可知两车速度关系是v甲________v乙(选填“<”“=”或“>”).三、作图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16.(10分) (1)请在图1中做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2)如图2所示,一束由A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上,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并画出光线AO 的反射光线.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20分,)17.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根据图象乙的特征可判断冰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冰的质量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2)冰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了________min.(3)加热到第3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4)在加热过程中,杯口上方出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而成的.(5)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18. 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本实验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应使用较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斜面.(2)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 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4)本实验中全程平均速v AC、上半程平均速度v AB、下半程平均速度v BC三者的从大到小排序为:________.五、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19.(10分) 喜羊羊发现后方100m处的灰太狼正以54km/ℎ的速度向自己猛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m.(1)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2)若喜羊羊以第一问的速度逃跑10s钟后停下来,灰太狼看到喜羊羊停下的同时也停下了脚步,喜羊羊转过身用一种发射声波的武器攻击灰太狼,则灰太狼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行闪躲,才能不被攻击?(声波的速度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参考答案2020-2021学年上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20分)1.【答案】B【解答】解:由图知:上面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2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3.25cm.下面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5cm=5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5mm;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2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20cm.因为上面刻度尺的准确程度较高,所以木块的长度更接近于3.25cm.故选B.2.【答案】D【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内表面.故选D.3.【答案】D【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米是长度的单位,符号为m,另外,长度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它们的符号分别为:km、dm、cm、mm、μm、nm等.故选D.4.【答案】B【解答】解:水银、煤油、酒精的凝固点分别为−39∘C、−30∘C、−117∘C,−80∘C低于煤油、水银的凝固点,此时煤油和水银都为固态,无法完成温度的测量,−80∘C高于酒精的凝固点,此时酒精还是液体,能完成温度的测量,所以应该选酒精温度计.故选B.5.【答案】C【解答】解:声音小,是指响度小,故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响度.故选:C.6.【答案】A【解答】解: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乒乓球受到了力的作用,乒乓球受到的作用力来自于和它接触的音叉,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故选:A.7.【答案】C【解答】解: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A错误;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冰棒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故C正确;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C.8.【答案】D【解答】解: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中学生身高大约1.6m,则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8m,故A不符合实际;B.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1min,故B不符合实际;C.人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大约是25∘C,故C不符合实际;D.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1m/s,故D符合实际.故选:D.9.【答案】C【解答】解:A.一叶障目,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错误;B.立竿见影是指把竿竖在阳光下,可以看到竿的影子,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故B错误;C.波光粼粼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D.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D【解答】解:AB.由图象可知,s甲=12m时,t甲=6s,s 乙=12m时,t乙=12s,则甲的速度:v甲=s甲t甲=12m6s=2m/s,乙的速度:v乙=s乙t乙=12m12s=1m/s,v甲>v乙,故AB错误;CD.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2m/s×t,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m/s×t,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1m/s×t+12m,解得相遇的时间:t=6s,带入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2m/s×6s+1m/s×6s=18m,故C错误,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共计5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10分)11.【答案】8:9,9:8【解答】解:由题意知:t甲t乙=32,s甲s乙=43,根据公式v=st可知,则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43×23=89,行驶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s′v甲:s′v乙=v乙:v甲=9:8.12.【答案】振动,介质【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13.【答案】低,压缩体积,液化【解答】解:水中含盐,盐水的凝固点要比水的凝固点低,因此河水结冰了,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气体打火机中的液体是在常温下通过对燃气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14.【答案】3.80,32s【解答】解: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为9.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 3.80cm,由图乙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过半格,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s处,即停表的读数为32s.15.【答案】<【解答】解:由图知,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即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v甲=st=20m5s=4m/s,由乙的v−t图象可知,乙也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6m/s,所以v甲<v乙.三、作图题(本题共计1 小题,共计10分)16.【答案】(1)如解答图所示.(2)如解答图所示.【解答】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2 小题,每题10 分,共计20分)17.【答案】(1)晶体,减少(2)吸收,3(3)固液共存(4)液化(5)慢【解答】解:(1)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根据冰的熔化图象特征可知冰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冰熔化一部分,冰的质量减少.(2)冰在加热后第2min到第5min这段时间虽然不断的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是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3)冰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后为液态,由图象知加热到第3min时,是冰的熔化过程,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杯口上方出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5)实验中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目的是使试管受热均匀,由于水的温度上升缓慢,所以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18.【答案】(1)缓(2)40.0,0.2(3)小(4)v BC>v AC>v AB【解答】解:(1)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缓一些,滑下时所用的时间长一些,便于测量时间.(2)由图知,AB段的路程s AB=80.0cm−40.0cm=40.0cm,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t AB =40.0cm2s=20cm/s=0.2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st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4)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三者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为v BC>v AC>v AB.五、解答题(本题共计1 小题,共计10分)19.【答案】(1)喜羊羊至少要用10m/s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2)若喜羊羊在逃跑10s后,转过身用一种发射声波的武器攻击灰太狼,则灰太狼需要在0.15s时间内做出反应,才能不被攻击.【解答】解:(1)灰太狼跑到羊村通过的路程:s狼=100m+200m=300m,灰太狼的速度为v狼=54km/ℎ=15m/s,由v=st得,灰太狼跑到羊村所用的时间:t狼=s狼v狼=300m15m/s=20s,喜羊羊跑进羊村的最大时间:t羊=t狼=20s,则喜洋洋安全跑到羊村的最小速度:v羊=s羊t羊=200m20s=10m/s.(2)狼和喜羊羊的速度之差:Δv=v狼−v羊=15m/s−10m/s=5m/s,喜羊羊在逃跑10s后,灰太狼和喜羊羊的距离差:Δs′=s0−Δvt′=100m−5m/s×10s=50m,发射声波的武器攻击灰太狼,则灰太狼需要做出反应的时间:t″=Δs′v声=50m340m/s≈0.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