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生动化
胡中英
在上个星期非常有幸听了来自天津的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两堂课和一个讲座,全场多次爆发出激烈的掌声,虽然已经到了最后离开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久久不想离开。
在他的课堂上是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生动化的统一,甚至是到达了浑然一体的境地,让我好生羡慕,我要向徐老师学习让我的数学课堂也能生活化、活动化、生动化。
1、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我们现有的数学课堂,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为了教数学而教数学,学生不能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研究实际上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要做到数学生活化,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要转化“以教材为本”
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寻找最优方案”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时需要包车,年级老师23人,学生600人,大车可以坐40人,租金900元,小车
可坐20人,租金500元,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其次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陌生的知识,而要在陌生的环境中使用熟悉的知识。
最后,作业的布置也要生活化。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
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
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数学实践数学活动才能被激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把课堂知识通过实践活动。
在徐老师的课堂中,从写名字——抢凳子——玩呼啦圈——用手指操来表示集合,一步步让学生从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学习集合的概念和含义。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
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3、在生动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中,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公式的时候,有的教师为了加强记忆,就盲目地增加学生的练习量,使得学生不停地记忆公式、重复运用公式,做着乏味的练习。
这只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没有应有的乐趣与效果。
而有的教师则会设计相关有趣的应用题来让学生进行练习。
应用题的背景是学生熟知的人物或事物,这样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能更多地感受到快乐与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间相互考察与出题的练习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而且能在学生间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果说课堂效果的好坏是传授知识多少的衡量标准,那么,数学课堂效果的好坏则是接受知识多少的衡量标准。
所谓事倍功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如何利用课后时间,而有趣的练习则是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