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目录一、茶产业发展历史 (1)二、茶产业发展现状 (2)1、茶资源现状 (2)2、茶产业化发展现状 (3)3、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4)4、茶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5)5、发展潜力 (5)三、茶叶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6)1、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6)2、龙头企业规范上,市场竞争力不强 (7)3、产业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7)4、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7)5、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无专业管理机构 (8)6、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影响力 (8)7、宣传力度不大,缺乏市场知晓率 (8)四、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8)1、指导思想 (8)2、主攻方向 (9)3、发展目标 (9)五、茶叶基地布局及发展方向 (10)(一)区域布局 (10)(二)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 (11)(三)分期目标 (12)六、投资预测及效益分析 (13)(一)项目投资概算 (13)(二)资金筹措 (13)(三)项目效益分析 (13)七、推进茶叶产业化的组织保障及政策措施 (14)(一)保障措施 (14)(二)政策措施 (17)附表一:威宁县茶产业发展规划表 (20)附表二:威宁县茶产业发展目标任务 (23)附表三:威宁县茶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概算 (24)附表四:威宁县茶产业发展项目茶园建设效益分析 (26)附表五: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投资预测及效益分析 (27)附表六:加工环节效益预算表 (28)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是贵州的西大门,位于东经103°36′—104°45′,北纬26°30′—27°25′。
全县国土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为贵州省县域面积之首,辖35个乡镇,620个村(居)委会。
全县拥有耕地367.02万亩,林地2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7%,成片草场和草山草坡320万亩。
全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2200米,年均气温10—12℃,夏季平均气温23.2℃,年均降雨量962.3毫米,无霜期208天,年均日照时数1800小时。
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多民族聚居,饮茶习俗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古老的乌撒罐罐烤茶独居特色,是西南具有民族风格的茶道。
为了打造高原生态茶园建设,弘扬民族茶文化;加快我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及“毕节地区茶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茶产业发展历史威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群众有一定的种茶制茶经验。
据禄羽《茶经》记载,“巴属以西的播州、费州、思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威宁茶叶生产自明朝末期开始就有零星种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但规模种植是1964年才开始形成,当年种植面积1484亩,主要分布在炉山、二塘、么站、观风海、龙街等乡镇,产茶2300斤。
并成立了县国营炉山茶场,到1978年种植面积达12475亩,品种主要为福顶大白茶、云南大叶茶等,产量65700斤。
198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21784亩,主要分布在草海、羊街、小海、观风海、黑石、麻乍、哲觉、么站、金钟等乡镇。
1984年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42178亩,品种主要为小叶茶、福鼎六号、福鼎九号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茶叶市场走向低谷,国营和集体茶场逐步走向瘫痪,所有茶叶基地(茶林)几乎荒废,农户的零星茶业已逐渐萎缩,据统计,现有茶仅1.4万亩左右,产量64吨左右。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1、茶资源现状全县现有茶园1.4万亩,其中采摘面积8591亩,茶叶产量63838公斤,绿毛茶33403公斤,其他茶30435斤,主要分布在威宁炉山、草海、龙街、小海、黑石、哲觉、么站等乡镇,其中炉山镇就有8700亩。
地级龙头企业香炉山茶园2003年开始经营,从浙江高薪聘请专家并与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签订服务合同作技术支持,改造自有茶林约2000亩,带动周边农户茶林约5200亩,使香炉山茶园逐步得到恢复。
全县茶园因体制等因素,约1.2亩茶林正等待改造。
多数零星分布茶园,只是农民自采自食,尚未形成商品。
2、茶产业化发展现状(1)产业发展情况2003年以来,威宁香炉山茶园扩大了厂房,增加了设备,新建了化验室、审评室,所生产的香炉山茶2005年通过有机茶认证,2006年获得中国知名品牌并取得QS认证,2007年先后获得县级地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优质农特产品等称号,现又注册了“乌撒烤茶”和“草海茶”商标。
在全县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2)基地建设情况香炉山茶园改造茶林2000亩,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不使用化肥,采用农家肥、沼气废料稀释后灌溉,既节约了成本又为有机茶叶的生产做了充分的准备。
只要将这一套成熟的经验推而广之,就会使周边农户的茶林得以改造并增加收益。
(3)生产加工情况我县的茶叶加工主要以传统手工茶工艺为主,溶入浙江和贵州茶科所的技术。
随着规模生产的扩大,现在已经引进了一批加工机械、化验设备、冷藏设备,能够生产各种高中低档产品。
其中香炉山茶园生产的香炉山茶于2005年通过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2006年取得生产许可证,2007年又获贵州省优质农特产品证书。
(4)龙头企业情况我县仅有的一家茶叶龙头企业香炉山茶园于2007年先后获得县级、地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市场营销与产业效益情况威宁茶叶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孕育了其独特的品质:内含物质丰富,清香若兰、品质上乘,经久耐泡,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香炉山茶园的产品已经连续三年春节前后脱销。
2006年度生产茶叶12吨,销售收入144万元,创利税80万元。
(6)茶文化情况我县香炉山茶园组织有一支规模的“乌撒烤茶”艺术表演队,为打造威宁茶文化发展,提升茶叶品牌有利条件具备。
3、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威宁茶叶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发展,初步形成了7000亩的基地规模,地级龙头企业一家,香炉山茶属贵州知名的茶叶品牌之一,初步完善了示范营销模式,茶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我县提出以香炉山茶园为龙头,以草海生态保护观光茶园为核心,打造“乌撒烤茶”、“草海绿茶”品牌,将威宁建成贵州西部优质绿茶基地,使草海绿茶系列品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产业。
4、茶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1)环境优势。
我县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1.7%,加上草海天然湿度的调节,空气自然清新,大气、水质、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优级标准,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独特的茶叶品质。
(2)劳动力优势。
威宁现有人口116万,其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转移劳动力20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入世后的优势产业,特别是有机茶和名优茶的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传统生产和加工。
我县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发展茶叶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产品优势。
我县的绿茶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茶叶有机物积累多。
所生产的香炉山茶等产品香味浓郁、鲜爽醇厚,内含物丰富,茶氨酸、茶多酚等物质含量高,茶叶口感优于其他产区绿茶产品。
是无污染、无公害的纯天然有机食品。
近年来香炉山茶园先后开发的条形、扁形、针形、自然形四大类型茶叶品牌,先后获得有机茶认证、中国知名品牌、“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及贵州省优质农特产品等荣誉。
5、发展潜力(1)规模潜力。
一是基地规模。
虽然我县的茶叶基地规模小,但适宜面积大,全县现有荒山面积320万亩,其中有50万亩适宜茶叶发展,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二是产品规模。
我县茶叶产品目前只停留在春秋季高档茶生产上,一芽一叶和箭茶生产多,中低档茶生产加工少,茶树资源利用率十分有限,产品发展空间还很大。
(2)市场潜力。
一是我县茶叶由于受规模的影响,市场重点在省内,省外市场空间大;二是国内人均消费低,市场需求大,我国茶叶人均消费340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需求会上升;三是外销市场开拓前景看好,近年国际绿茶、乌龙茶国际贸易增长较快,对有机茶的需求很大,我县茶叶前景看好;四是国内国际茶叶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茶饮料、茶点、速溶茶、茶化工等产品正在逐步开发利用。
三、茶叶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县茶叶生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致使茶叶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茶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发展缓慢,在同行业中优势不明显。
具体表现在:1、茶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制茶设备陈旧、老化,夏秋茶因为采摘费用高而利润低,造成单产低,致使生产成本上升,茶叶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县仅有的2个加工企业。
生产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
一是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
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品种结构单一,经营效益差。
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是企业各自为阵,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
原炉山茶场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其生产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模式滞后,致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处境艰难。
3、产业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
茶叶初制加工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县仅有各类加工机械20台左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工设备无法更新。
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企业重视茶叶生产经营,不重视科技含量投入,技术推广率低,茶农文化素质低,茶叶生产科技含量低,低产茶园面积大,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后劲不足。
4、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一是缺乏对茶叶品质、茶文化历史的系统宣传;二是企业只侧重本地销售,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销售人员很少,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和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人才。
5、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无专业管理机构。
我县茶叶生产最初是外贸和供销部门管理,80年代以后又由农业、林业等部门多头管理。
虽然县政府明确农业部门为茶叶生产的主要管理和牵头部门,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缺乏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全县没有统一的发展思路,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综合效益没有很好的发挥。
6、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影响力。
威宁茶素以“色泽碧绿、清香、味醇以及经久耐泡”著称,一直得到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但制作工艺还不够精良、包装不够精美,茶叶品牌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夺金拿银”上,需要尽快实现评比名牌向市场名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