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编制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编制指南


h
10
相关社会问题根源分析要点一
(要求)分析社会问题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机制,表述相关社 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及其演化规律。
(分析)第一,除在不可抗力(如重大自然灾害)下突然发生的问题 外,社会问题通常是由经济和社会活动机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的; 第二,经济和社会活动机制主要包括要素成长机制(健康)、行 为规范机制(有序)和属性维护机制(保真);第三,通过分析机制 弊端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问题突出表现随机制调整的变 化规律,阐述问题的根源及其演化规律。
h
8
社会问题及其突出表现要点三
(要求)选取具有突出表现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表达社会问题。 (分析)第一,要用量化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说明问题;第二,统
计分析数据要有确实能表征问题的突出表现;第三,本电子政 务项目应能对解决该问题有突出的贡献,贡献也可以突出表现 在统计分析数据上。
h
9
相关社会问题根源分析要求
h
11
相关社会问题根源分析要点二
(要求)用“机制运行实例集合中成功有效实例的比重”,作为 “机制效能指标”,阐述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
(分析) 一旦在机制运行中出现失败的实例,就会导致实例中存 在要素失常、行为失序、属性失真状态,进而产生社会问题, 因此,机制成功实例的比重是重要的机制效能指标。
(分析)第一,电子政务要能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就是解决社 会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第二,推行电子政务 主要针对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而不是仅针对政 府部门办公效率问题。
h
7
社会问题及其突出表现要点二
(要求)选取与当前社会问题显著相关的各类要素或者行为事件, 以及要素或事件相关的属性;
能力
管理
普 及
操作 目标
应急

处置
支撑
创 新
系统 目标
能力
决策 支持

政务
h
公开
并发事件响应 能力指标
并发会话维护 能力指标
并发交易处理 能力指标
并发计算处理 能力指标
信息通信 能力指标
结构化存储 能力指标
信息聚合 能力指标
知识发现 能力指标
3
需求分析的总体思路
电子政务的四层目标
支持目标的三种能力
贡献构成的四大要素
贡献评估的六个问题
政务工作的七类事务
信息系统的八项指标
h
4
报告提纲
需求分析概览 社会问题分析 项目目标分析 业务逻辑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
h
5
社会问题及其突出表现分析要求
本节主要目的在于选择并分析相关社会问题,阐述问 题的突出表现。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职能定位、 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国家电子政务工 程建设规划的相关要求,分析当前经济和社会运行过 程中相关社会问题和弊端,进行定性描述并采用定量 指标加以表达和说明。
对社会问题进行定量指标分析的方法是:选取与当前 社会问题显著相关的各类要素或者行为事件,以及要 素或事件相关的属性,进行数量或结构统计分析,选 取具有突出表现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表达社会问题。表 达社会问题的量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但应能够较为 全面地反映情况。
h
6
社会问题及其突出表现要点一
(要求)分析当前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相关社会问题和弊端, 进行定性描述并采用定量指标加以表达和说明。
本节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社会问题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 动机制,表述相关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及其演化规律。
对相关社会问题发生根源分析的方法是:通过机制运 行实例集合中成功有效实例的比重、有效运行周期与 实际运行周期的差异率、有效运行边际成本与实际运 行边际成本的差异率、机制实例集合中创新增值实例 的比重等机制效能指标,阐述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 然后,在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确定环节,针对问 题相关的社会组成要素或社会行为事件及其属性,分 析其统计数量或统计结构跟随机制效能指标发生变化 的客观规律,并以此表达相关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及 其演化规律。
h
14
相关社会问题根源分析要点五
(要求)用“机制实例集合中创新增值实例的比重”,作为“机 制效能指标”,阐述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
(分析)针对要素成长、行为规范、属性维护的创新,所收获的 要素更健康、行为更有序、属性更保真的回报,是机制运行中 的创新增值;创新增值比重小,系统竞争能力弱,外部竞争压 力会导致机制运行实例中存在要素失常、行为失序、属性失真 状态,进而产生社会问题,因此,机制实例集合中创新增值实 例的比重是重要题根源分析要点三
(要求)用“有效运行周期与实际运行周期的差异率”,作为 “机制效能指标”,阐述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
(分析)要素健康、行为有序、属性保真的时效性决定了机制有 效运行周期,当机制运行周期产生较大差异时,也会导致机制 运行实例中存在要素失常、行为失序、属性失真状态,进而产 生社会问题,因此,机制实际运行周期与有效运行周期的差异 率是重要的机制效能指标。
h
15
相关社会问题根源分析要点六
(要求)在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确定环节,针对问题相关的 社会组成要素或社会行为事件及其属性,分析其统计数量或统 计结构跟随机制效能指标发生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以此表达相 关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及其演化规律。
h
13
相关社会问题根源分析要点四
(要求)用“有效运行边际成本与实际运行边际成本的差异率”, 作为“机制效能指标”,阐述社会问题的本质症结。
(分析)确保要素健康、行为有序、属性保真的成本是机制有效 运行边际成本,如果机制实际运行边际成本过高,且在机制普 及运行时无法保障,也会导致机制运行实例中存在要素失常、 行为失序、属性失真状态,进而产生社会问题,因此,机制有 效运行边际成本与实际运行边际成本的差异率是重要的机制效 能指标。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 需求分析报告编制指南
张文燚 2007年10月9日
h
1
报告提纲
需求分析概览 社会问题分析 项目目标分析 业务逻辑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
h
2
需求分析的总体思路
收益 成本 优势 劣势 机遇 风险
信息
正 确 性
政务 目标
贡献
监测
行政 政法
能力
时 间
业务 目标
内部 管理

发展
财政
(分析)能够最直接表征问题变化情况的要素或行为事件与问题 显著相关。要素包括人员、机构、资源、商品、货币、信用、 单证、票据等,行为事件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产流通、 金融运行、生活消费、社会安全、行政政法等;人员的教育程 度、健康状况,生活消费的价格指数、消费安全等,都是可以 表征问题的相关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