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二、莎士比亚的创作概况 莎士比亚在约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还写有2首长 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 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 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 论观点。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
训母亲一场,借抨击妇女不忠不贞的母题,进一步深刻地展示了王子的性 格。 哈姆雷特对王后悔罪改过,以及一再重复“晚安”的表现,使人可以感到 哈姆雷特对王后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失望愤怒的情绪中响起了期望的 陪音。 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无意中导致奥菲利娅发疯死去。这显示出莎士比 亚并不片面美化他的悲剧主人公,而是从性格真实性出发,不惜揭示他的 缺陷,同时显示人生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哈姆雷特一举错杀大臣,引出了王子流放英国,雷欧提斯从法国归来为父 复仇,奥菲利娅因父亡、情人流放而投水自尽这三种结果。 从艺术效果上说,这一错杀,一波三折,在正反两个方面都符合生活逻辑 的推理,加剧了戏剧的矛盾冲突,迅速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 不敢正视的残忍的行动。” “且慢!我还要到我母亲那儿去一趟。”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 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 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 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 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 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 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 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 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微弱的自身处境和重大的社会责任的差 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 距,使王子忧郁、探索、徘徊。 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纵欲的时候,有赌 |博、咒骂或 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 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我的母亲在等我。这一服 续命的药剂不过延长了你临死的痛苦。
一、故事背景
• 《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 纪的丹麦史,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 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 • 《哈姆雷特》就是借用丹麦的历史事 件来反映英国的现实生活的。
• 哈姆雷特说:“丹麦是一所牢狱。”又 说,世界也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 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 最坏的一间”。 这里说的丹麦,指的正是17世纪初的英国。
二、五幕剧 • • • • • 第一幕:鬼魂 第二幕:装疯 第三幕:戏中戏 第四幕:去英国 第五幕:决斗
三、作品结构
(一)三条线索: 1、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 2、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 涅斯复仇 3、小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 复仇
(二)三组感情关系: 老国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五、主题思想
《哈姆雷特》通过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 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复仇悲剧的 传统手法,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 极高的成就。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 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 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 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 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 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三、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1、戏剧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现实。 历史剧,提供了一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2、善于刻画丰富而鲜明的人物性格。 如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夏洛克和福斯 塔夫等。 3、戏剧情节丰富生动。 几条情节线索平行交错,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传统分界。 4、善于吸收古代和当代文学语言的精华,广泛采用民间谚 语和俚语,有时还独创新词。
克劳狄斯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的信使
(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 2、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 3、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 4、克劳狄斯误杀王后
第三幕是剧情发展的关键。
哈姆雷特从装疯、试探、训母、杀相,遭流放 的曲折过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 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 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 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 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 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 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 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 哈姆莱特的思想并不是专注在复仇任务上和克劳迪斯身上, 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相反,却深深纠缠和分析到各种带根本性的社会道德、行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 为意志、生存死亡等重大问题上面去了。 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 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 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 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 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全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 又名:《王子复仇记 》
关于莎士比亚
一、莎士比亚的生平 威廉·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 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的一个商人家庭。 20岁后他来到伦斯特拉福镇敦,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 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他在剧团里扮演过 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 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开 始自己创作。 1608年前后,他回故乡定居。 1616年4月23日逝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