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变化姓名:曹艳阳学号:2008212735 院系: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系日本是中国的临近国,两国隔海相望。
中日交往历史悠久,长达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1.有好交往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日友好交往,这主要是在汉、唐、宋、元和明朝前期。
在汉武帝时,日本就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是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又“遣使奉献”;在唐朝,由于大唐经济政治强盛,儿日本却处于蒙昧状态,日本有13次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朝的明朝的前期,中日之间的经济贸易成为主流,两人由此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优良传统。
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朝后期开始,日本武士勾结中国南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592年和1597年,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此阶段,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出现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侵华时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战争侵略和济掠夺,中日关系从此恶化。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实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它成为强国之后,制定了侵华政策,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强制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成为iriben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大量条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夺取了中国山东青岛,还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设立了伪“满洲国”,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在沦陷区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政策。
1945年即二战期间,日本战败投降,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
4.冷战对立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
战后不久冷战的开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导致了中日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中国倒向苏联,日本则成为美国的盟国。
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被国际形势所左右,日本追随美国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致使中日官方关系断绝,并长期处于政治上的对立状态。
5.友好和平交往时期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至此中日关系进入友好交往时期。
30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了了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但是,在此期间,中日关系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不少挫折和摩擦。
1)中日友好的表现: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其主要内容有日本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并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等等。
这个声明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公告,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该条约中,两国在双边及地区与安全方面达成了共识,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内涵得到深化;1979年,大平正芳首相访华,承诺向我国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该决定为中日关系的以政府间经济合作为核心全面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进入80年代后,中日在外交,政治和经济贸易的合作上都大幅度加强。
1980年,我国总理首次访日,接着首届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举行,1982年,提出了“中日关系三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同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之后相继向我们提供第二、三批政府贷款;1987年,日本参众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决议案》。
从90年代开始,两国也多次表示重视中日发展关系。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日时,日本表示中日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两国间关系之一;同年,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这是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填补了中日关系史上的一项空白;95年日本首相访华时表示,要吧战后50周年作为中日关系的新出发点,构筑面向未来、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中日关系;同年,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使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一要以史为鉴,二要着眼未来;97年,李鹏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政府首脑时隔8年后再次访问日本,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认为,要把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入21世纪,李鹏总理还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五原则“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加强对话,增进了解;互惠互利,深化经济合作;面向未来,实现世代友好。
1998年4月21日,胡锦涛副主席访日,强调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998年11月25日,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二十一世纪,中日关系形式是“破冰—融冰—迎春”。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会见5000多名日本各界组成的日中文化观光交流使节团,就发展民间友好发表重要讲话。
2002年4月2日至9日,李鹏委员长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共同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文化年”、“日本文化年”开幕式。
2002年9月22日,江泽民主席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日本83名国会议员和各界人士1万3千余人来华参加大会。
2004年10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通过日本红十字会向日本新泻地震灾区提供10万美元的救灾援款。
2005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时会见小泉首相,就发展中日关系提出5点主张。
即: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往来,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全面阐述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策主张。
2006年2月21日至22日,“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
2)中日的摩擦和冲突:80年代中日的明显冲突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事件,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此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在于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
日本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1989年,日本参加西方七国对中国的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摩擦有所增多,日方的挑衅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
先是1995年日本政府抗议中国核试验,宣布冻结对中国的无偿援助,并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1996年,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引发中日钓鱼岛风波,这便引发了两大严重的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
同年,日本自民党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员选举公约,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包括台湾人民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除此以外,桥本龙太郎还参拜靖国神社,这是自1985年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第一位日本首相,他的这一做法,严重的伤害了中国及亚洲所有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自己的国际形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摩擦和冲突并没有减少。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通过右翼炮制的历史教科书,中方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日本政府纠正错误,由此可见,日本一些人歪曲历史已经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中国很明确地表示,对于历史问题一定要尊重历史史实,拒绝美化或者歪曲。
在二十一世纪初,小泉纯一郎不顾舆论批评和亚洲人民的极力反对,公然进行了多达六次的参拜靖国神社,他这种做法引起了中国的抗议浪潮,日本军国主义在近代史上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最为深重。
日本作为加害方,应当正确对待那段不幸历史,尊重受害方民众的创痛和感情,这事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日本政府及其领导人曾多次就历史问题作出郑重表态和承诺。
然而,近年来日本一些领导人一再自食其言,在历史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给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制造障碍。
在21世纪,日本要真正取得亚洲近邻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就必须拿出认真、诚实和负责任的态度,以令人信服的实际行动体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此基础上与周边近邻和睦相处,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日互为近邻,必须和平友好相处,谋求共同发展。
这是中日关系正反两方面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大的共同利益所在。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从维护中日关系、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大局出发,一再向日方晓以大义,晓以利害,希望小泉首相能够幡然醒悟,识大体、顾大局,不一意孤行。
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重视中日关系的政治意愿和诚意。
然而,中方的诚意和努力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相反,小泉首相却置多年来两国无数先人和有识之士为中日友好事业奋斗、献身而积累起来的成果于不顾,执迷不悟地要在错误和危险的道路上走下去,这不能不使我们深感愤慨。
小泉首相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政治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民意不可侮”。
任何人倒行逆施,都有负于两国先人,有负于两国子孙,最终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在两国的利益下,总体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免不了各种矛盾和冲突。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他相信中日关系在二十一世纪一定呈现很好的前景,那么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也应该从国家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和对待中日关系,正确表达我们的爱国主义之情。
另外,我们也要强烈抵制有损我们荣誉的事情发生,维护我国和我国人民的尊严,拿起像邓小平“7国,哪怕是70国也没用”的气魄和勇气,正确对待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