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

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

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册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一
组长董玲臣
温州中学教研处
校本教研活动计划表
第一次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08.8.30 下午第3、4节
活动地点:高一办公室(1)
活动主题:研究讨论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
到会人员:董玲臣、朱玉文、林庆望、赵曙、黄振、王文锋
活动内容:1.详细阅读并认真讨论学校的校本教研管理条例;
2.讨论并确定本学期校本教学活动中心问题;
3.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分工(见上表);
4.详细制定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第二次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08.9.17 下午第2节
活动地点:高一(5)班
活动主题:公开课——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开课、听课、评课
活动主讲人:赵曙
到会人员:董玲臣、朱玉文、林庆望、赵曙、黄振、王文锋、马玉斌、黄显忠、王继伟
活动内容:1.赵曙老师在高一(5)班上了一节公开课——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赵曙老师首先进行自评,讲述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以及讲课过程中的调整;
3.黄显忠老师评课:
优点:概念课布局很合理;板书很工整;表达很清晰;关注探索,探究自然;符合新课程的设计思路;
缺点:创设情境的合理性不足,不太切合实际;单调性的局部性质体现的不够;单调性证明的步骤应由学生总结;题目整体稍显简单;
4.林庆望老师评课:学生水平不是很高,探究有一定难度;
5.王文锋老师评课:最后的问题可以开放些;
6.董玲臣老师评课:单调性定义中一点到两点的突破问题;可以把例题整合为一个题,再变得开放些;
7.马玉斌老师评课:要多钻研课本。

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必修1§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第一课时)
温州中学赵曙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的第一课时.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中学数学内容里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和后面的函数奇偶性,合称为函数的基本性质,是今后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及其他函数单调性的理论基础;另外在比较几个数大小、对函数作定性分析以及与不等式等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这节中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形结合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教科书让学生观察已学函数的图象,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给出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明确了函数单调性是相对于某个区间而言的,然后由单调性的定义对函数单调性进行较为严格的证明;例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

2.学情分析
2.1学生在初中已粗略研究过一些函数的增减性,对单调性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好处。

2.2由于学生只学过一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所以对单调性的研究也只能限于这几种函数。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图象观察出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3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下工夫。

在课堂上突出对概念的分析不仅仅是为了分析单调性的定义,而且想让学生对如何学会、弄懂一个概念有初步认识,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有所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增(减)函数的概念。

②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
认识. 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③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培养用代数推理证明方法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的能力。

④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及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②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③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
感;培养学生积极进行数学交流,乐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概念,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关键点:用数学语言刻画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5.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6.学法与教学用具
6.1从观察具体函数图象引入,直观认识增减函数,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

通过练习、交流反馈,巩固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6.2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机.
7.教学流程






8.教学过程设计
9.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质疑答辩,实例练习,归纳小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2)要实现新知的建构学习,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十分的重要.这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助于探索新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