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选题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
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
但从哲学角度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一论断的依据是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④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③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运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④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人类能够认识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保护环境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只能依靠国家政策来缓和④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特定的神经定位细胞--大脑GPS细胞,初步解决了几个世纪以来困扰着科学界的“大脑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定位路径”的问题。
这一发现证明了(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②意识是对自然现象的反映③探索真理是认识的目的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0.19世纪中叶,当人们还未发现珠峰是最高峰的时候,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蓝色星球上。
这说明物质(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B.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C.是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D.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11.“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C.物质和运动彼此独立D.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12.《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仲尼观点相近的是( )①“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③“世间万物,变动不惊,明者因时而变”④“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说:“我们永远不可能正确地用任何具体名称来称呼和说明任何事物,比方说大的或者小的、轻的或者重的,因为大的即会是小的,重的即会是轻的。
”从哲学角度看,普罗泰戈拉 ( )①坚持相对主义而导致诡辩论②否认绝对运动而陷入形而上学③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④将静止绝对化而陷入形而上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4.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5.在惯性的作用下,从运动着的公交车上下车极易摔倒。
所以人们等公交车靠站停稳后下车。
材料告诉我们( )A.可以改变条件消灭客观规律B.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C.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D.规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16.近几年,地震活跃频繁。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球其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17.2018年8月17日凌晨,第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上海浦东。
而早在该台风来临之前,气象、水文等部门就及时预测了其动向,发布了预警信息,防汛部门也适时启动了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切实加强了应急处置工作。
这表明A.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B.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C.人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并且征服自然D.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等灾害18.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①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②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③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④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2019年2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陈孝钿博士等人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上发表研究成果:银河系恒星外盘展示出了翘曲结构。
该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的发现首先更新了人们对银河系形状的认识,同时也对外盘起源提供了决定性观测证据,为我们最终理解像银河系这样的巨大盘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关键线索,这一研究成果证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②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突破客规规律的制约③思维与存在是具有同一性的④意识是大脑对思维存在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发现,人的记忆主要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所决定,即“峰终定律”。
简单地说,就是人在一段经历之后,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对“峰”与“终”的体验。
当前,“峰终定律”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②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就能把握规律的客观性③人能够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④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蛙是农田的“守护神”,1只青蛙的捕捉量可超过自己的体重,50只青蛙就能使6亩稻田免遭虫害,蛙粪又是上等有机肥料。
青蛙还间接对疟疾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爆发有抑制作用。
近年来,有些国家大肆捕食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1998年,孟加拉国人从稻田中捕捉了 5000万只青蛙,出口到西方国家的食品市场,其所得不过1000万美元,结果造成严重虫灾,该国不得不每年花30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灭虫药,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又十分严重。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哲学启示?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必须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必须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必须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必须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推进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原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同样,也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①④符合题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②;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
2.答案:C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易经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是华夏先人观天文,察地理,比人事,远取诸物,近探诸身的智慧。
这体现了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说法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一定是科学化的世界观;③说法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