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日渐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
发展成了第一要务,这就对国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教育界的专家们强烈呼吁,课程教学必须改革。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级各类有关课堂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真可谓是门类繁多,百花争鸣。
下面我就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变课堂中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要求,渴望求知,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使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而学校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还应该是学生成才的摇篮。
课堂教学环节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打造高效课堂,创设一种精品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当下各地中小学迫在眉睫、争先恐后的王牌之举了。
如何才能够拥有一套完美优越的课堂教学模式呢?我认为课堂
教学模式首先得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前提,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其次,教师必须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贯秉承了教师“讲、改、评”,学生“听、练、做”的做法,这种被动的接受模式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师教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
殊不知,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差异,教师也各具特点,更何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专心致志,从一而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用心去打磨课堂,去营造课堂气氛,琢磨课堂环节用语,找到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自己也能够适应和驾驭的课堂教学模式。
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灵活开放性和生成性的课堂。
另外教师也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学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的参与度,使课堂上学生的思想能自由发散开来而又不至于溃散,离题千里。
再次,中小学教师还应该学会传递一种正能量。
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学会整合生活中与课堂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新知。
而结合现实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印象。
还能使学生把认识延伸到另一个层次。
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学生能力培养后更要注重一种文化,文学素养的熏陶。
在情感上传递正能量,传递真善美,使整个课堂在情境中获得美的感受,引起师生的共鸣。
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改模式被公认为是近年来课堂教学模式
的成功典范。
通过学习理论和听课试讲实践,我认为“三疑三探”模式符合了新课改理念,践行了新课改的要求。
使学生在疑问中,在情境中进入了课堂,在合作探究中解决了难题,在快乐中学会了新知,学会了表达。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模式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都有事情可做。
可是在实践后我不仅存在这样一个疑虑,中小学学生一个个活泼可爱,思想自由,各有特色。
那么在统一的模式下是否会存在千篇一律而有点形式化的课堂?好奇心极强的学生
是否会在长时间统一的环节中感到毫无新意进而应付课堂模式的
情况呢?固定的教学环节是否也有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鲜亮
的评价体系是否也有可能造成优等生更优学困生更困的两极分化
的局面?如果不幸被我言中,那课堂教学模式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了。
曾经听过一位福建籍教师的一节语文课,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士,戴一副眼镜。
教师温文尔雅,极富亲和力。
讲课时课堂语言抑扬顿挫,整节课教师和学生结合着文本先后提出了不下几十个问题。
教师巧妙的引导发问换来的是同学们更多的问题,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
整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头头是道,师生的合作发挥到了极致,引的台下几百名听课教师掌声不断。
我不由得佩服起这位老师来,这无疑是我见过的最成功的一节语文课。
不禁思索,他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呢?搜索枯肠后我认为他的课堂没有使用任何教学模式,但却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处处暗合着教学的三维目标。
我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
学有法,教无定法。
”。
因此,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一个教学模式的好坏,而在于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的高低。
我们的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用心促成课堂教学高潮,创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习惯思考,乐于交流合作,敢于表达。
如果做到了这些,我相信课改的口号就不会成为空话,课堂教学也必将精彩纷呈,学校也会成为学生真正的乐园。
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应该立足地方教育的基本情况的特色,整合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进修、教研、展示的平台。
教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敢于创新,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的灿烂前程,为了实现教育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使课堂教学之花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