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草原》说课稿一、说教材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

《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

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

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丝绸之路》说课设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本。

这篇课本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驼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本文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五、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西游记》主题曲、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入“丝绸之路”。

、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时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学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课文。

阅读要求:划下自己不懂或喜欢的地方,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全班交流。

、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出示重点句,学生齐读“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思考: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体现“伟大”的相关语句。

、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第自然段。

、教师随机板书:友谊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自然段,体会两国人民、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生欣赏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布置作业:将文中四字词语摘抄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的友好心情。

(四)总结升华、扩展延伸最后我要说的是板书设计。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我随机进行板书。

友谊之路、丝绸之路商贸之路亚欧(中国)文化之路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 《白杨》说课稿教材简析:《白杨》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三、探究体验。

、合作,交流。

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

(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组织交流:△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分小组读、齐读。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