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的培养何教育导入:讲课前先转达一个通知,你们班主任王老师要我转达一个通知:湖南经视天天向上,录制一期讨论教育的节目教育需要一些教师观众,正好我们在座的老师都符合条件,同时,因为考虑到大家长时间学习,会产生疲劳效应,安排大家明日休息一天,带大家到湖南经视参加现场录播。
所以下课后,请老师们不要急着离开,有相关事务需要交代。
还有一个通知要宣布:刚才李老师说转达的通知纯属娱乐,明日大家该干嘛干嘛。
看见有些人的脸从宁静的夏天变成灿烂的春天,再变成凝固的冬天,最后成了沉甸甸往下垂的秋天,就知道大家内心风雨变幻,感受了一把情绪波动的过山车。
刚刚大家体验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情绪。
朱丹老师给我的题目是中小学生情绪的教育和培养,介于还有幼教老师,所以我们将从幼儿到小学、中学整个广义的儿童阶段的情绪发展及问题都放在这次课堂上。
题目变为:儿童情绪的培养和教育。
一情绪的基础知识,什么情绪,情绪的特征、表达等。
了解了情绪的基本知识,我们回头来看看身边的孩子们,你会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情绪特点,先来看看几个案例:二、用案例带动情绪的发展案例:比如,一个筹备已久的周末外出野餐计划因下雨而取消了,不同年龄的孩子表现不同:表现之一:面对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计划的反应。
表现之二:引起愤怒的原因。
表现之三:表达心情的方式。
幼儿园孩子的情绪反应,愤怒、,哭闹,纠缠父母,解说无效小学生的反应愤怒、纠缠时间减少,可以通过说理解除中学生的反应失望,沮丧,自己筹划更改计划。
大家从情绪内容上、时间上、控制上、理解上思考儿童情绪的变化。
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加,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情绪反应更平稳、归因更深刻,从原因判断,不只从结果判断,这是思维深刻性发展的表现。
表达心情的方式也变得恰当些。
可以说,儿童情绪发展大概的趋势:生理性——社会性简单——复杂外控——内控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小学儿童比起学龄前孩子来说,活动的范围、内容、机会等都要丰富得多,所以,他们的情绪也飞速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爱丰富兴、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上。
(一)儿童情绪情感丰富性的发展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情绪是因为需求是否被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小学儿童从家门走入校门,与更多人交往,学习知识、进行劳动、体育等活动,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能满足孩子们除物质需求之外的丰富的需求:归属、爱、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多样化活动给了孩子们体验、认识更为多样化的情绪。
学习活动交往生活劳动、体育活动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新生儿:兴奋——抑制就一个快乐情绪,小学儿童能分化为高兴、喜爱、喜悦、喜爱中又可以分化为喜欢、敬爱、热爱。
比如我们问一个小学生高年级学生:你喜爱自己的学校吗?为什么?他可能会说,喜爱,因为我喜欢我的同学、敬爱我的老师、热爱我的班级。
但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小朋友,他们可能只会说,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喜欢自己的幼儿园。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表现的是什么情绪,其中:尴尬、轻蔑、厌恶是在学龄前孩子脸上少有的。
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比如我们用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
小学儿童的辨识力也在发展。
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阶段。
所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避免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二)儿童情绪情感深刻性的发展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的证明。
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涉及个人安全和对动物的恐惧。
小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怕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怕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等。
3、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
愉快的情绪产生的原因。
学龄前,因为别人给了颗糖,很开心,小学生会因为被选为升旗手而更高兴!选择和评价的倾向性。
学前儿童喜欢某人是从具体的关系出发,而小学生在选择伙伴时更倾向于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
(三)儿童情绪情感稳定性的发展1、强度——易冲动、爆发快一项调查显示,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做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
2、速度——变化快3、情境性——易受暗示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情景支配《十里长街送总理》易受他人感染(四)儿童情绪情感可控性的发展可控性往往与深刻性紧密联系。
从喜怒哀乐写在脸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合适表达,往内敛方向发展。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情绪情感在丰富性、深刻性、稳定性和可控性方面都将获得长足发展,但与成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得出结论:(一)情绪发展的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行,情绪就是情,它受到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发展、道德认知水平、意志力水平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
我们就从心理过程整体的视角来观测各个阶段儿童情绪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二)各个阶段的情绪特点基本情绪包括快乐、痛苦和悲伤、恐惧四种基本形式的情绪的含义快乐——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继之而来的紧张性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快乐程度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
悲哀——是指所热爱对象的遗失、破裂以及与盼望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悲哀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
愤怒——是由于事物或对象再三妨碍和干扰,使个人的愿望不能达到或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情景时,逐渐积累紧张性而发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忿、激愤、狂怒等。
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驾驭或不能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
恐惧可细分为:害怕、惊慌、惊恐万状等。
复合情绪最常见的是:焦虑——是一种说不出的和不愉快的预感,美国精神病联合会定义为:由紧张的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
焦虑是恐惧同其他多种情绪的结合,以及同认知和身体症状相互作用的结果。
敌意——由愤怒转化而来,是愤怒与厌恶和轻蔑的结合。
心理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厌恶情绪,也使人产生“令人恶心”的体验。
肮脏的环境和身体发出不良气味的人使他人远避。
某些不良的事物或情境也是厌恶的诱因。
轻蔑作为准备应付所面对的危险对手的一种手段而起作用。
它是以一种“我比对手更强”的优越感而激活去应付对手的情绪体验。
由心理和社会的原因所引起的轻蔑,是在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着复杂的妒嫉或怨恨而被诱发,并在对某对象具有极端不予尊重的态度时,轻蔑都是重要的情绪构成物。
复合情绪是多种情绪的结合也是与认知——评价的结合自我意识情绪——在自我的框架中产生的,受自我的约束,受社会标准的检验的复合情绪称为自我意识情。
羞怯与羞愧——羞愧体验,往往在自己意识到发生某种失误时在自我中产生,在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失败或对他人或群体的伤害时发生。
羞愧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是个体进行整体归属自我评价认知活动的产物,即个体进行自我评价时,把失败或错误行为归结为整个的自我。
因此,羞愧或羞耻感是一种与痛苦相联系的强烈负性体验。
它表示,进行着的行为受到干扰和破坏并使思维加工发生混乱。
羞愧的主观感受,是“无地自容”和“无言以对”,在表现形式上与羞怯类似,似乎企图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人群中消失。
他们甚至企图使身体收缩、变小,以便使自己从他人和自我中消失。
内疚或悔恨的体验,来自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导致失败或导致伤害他人的评价。
看起来,内疚与羞耻似乎有相似的原因,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情绪。
内疚与羞耻的不同在于:(1)羞愧感属于整体归属,而内疚感属于具体归属,内疚感使自我集中在导致失败的具体行为上。
(2)羞愧是十分强烈的情绪感受,而内疚的体验并不那么强烈,也并不会导致思维和情绪的混乱。
(3)羞愧感使个体企图驱散这种感受,但是很难摆脱掉,而内疚感也使个体感受到失败或伤害他人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的感受直接来自引起失败的原因或受伤害的对象本身。
由于它集中在自我的具体动作或行为上,似乎是可以补救的,所以,内疚感经常与个体想要采取纠正的行为相联系,以便对失败或伤害进行补救。
对失败的纠正,或防止失败再次发生,是解脱内疚感的最好方法。
(4)羞愧使人身体蜷缩,好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那样,而内疚感则使人来回走动,试图去修正导致失败或伤害的行为。
内疚和羞愧不同的身体姿势,有助于区别这两种情绪。
(5)在羞愧感中,自我的主观和客观是混在一起分不清楚的,而内疚感的自我是可以与对象分离开的。
内疚使人通过行动去纠正错误行为,并摆脱内疚痛苦,纠正的行为使自我能指向自己或受伤害的对象。
因此,内疚感比羞愧感更容易得到解脱。
然而,对受伤害者的纠正行为并不那么容易实现,但大多数情况下,内疚感使人愿意试图去做。
主体对内疚的纠正动作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即使在感情或行为上也不一定能实现,内疚因而就有可能转变为羞愧。
(6)人能对内疚行为感到羞愧,但不能使羞愧转化为内疚。
由于内疚不像羞愧的痛苦感受那么强烈,也没有对自我有那么大的破坏,因此它可被看做驱动具体纠正行为的有用的情绪。
傲慢,通常被认为是来自表扬、奖励或报酬而给予自我的放大了的自信,是按照SRGs对成功的自我评价。
这种评价归属于整体的自我,即个体把成功归结为整体自我。
傲慢常常被描述为自我膨胀、自我夸张或自我陶醉,有时会严重到傲慢无礼的程度。
对儿童的过度称赞会导致负性效果,其机制可能是成人对儿童的自负或自满的过度强化(Dweck,1988)。
由于傲慢情绪是一种正性的、奖赏性的情绪,所以它使人在自我中产生良好的感受。
但是,傲慢的一个特点是这种情绪没有另外的附加行动,它本身就是一种附加的情绪现象,它是难以长久保持而只能暂时维持的情绪感受。
然而,人们有时倾向于得到情绪上的满足,就会寻找、创造、维持或重复这种情绪体验的机会。
如果为了维持这种感受状态,他们就必须改变公认的SRGs,或重复评价自己的成功。
自豪与傲慢不同,它被认为是一种必要的和良好的正性情绪,产生于对具体行动的成功结果的认知评价。
与自豪不同,傲慢所包含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满足导致对他人的藐视或蔑视,从而它背后的社会准则是负性的,尽管傲慢给予主体的感觉也是快乐。
自豪使人对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感觉的良好状态体验到快乐。
自豪情绪的特点,是对具体行动及其结果的正性体验。
自豪状态使人全神贯注在引发这种良好体验的具体行动上,它是作为成就的动机而起作用的。
由于自豪状态与人的具体行动相联系,因此人们就会以它为标准,使这种情绪体验再次发生(Lewis,2000)。
自豪状态是儿童自信得以灌注到自我的来源,是在儿童自我的塑造中,培养自信和克服自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