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

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
——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
口林振礼
摘要:关帝信仰之源流与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明理学“接伊洛之 渊源”,使儒学贯通天人而哲理化,其因应对佛道而崛起,又因兼融佛道而兴盛。因此,南宋以降,佛道释三教 历经碰撞交融之演变,可以在关帝信仰中找到印证。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对关帝信仰起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罗贯中没有继承司马迁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世家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尊蜀汉为正宗的传统。 对后世评判政权兴替的伦理标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罗贯中宣扬理学家臧否人物的伦理标准,使“三纲五 常”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用以教化信众之关帝《经书》揉合佛道,阐发《四书》义理,对于世俗社会生活有着极 为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泉州朱熹匾与岳飞砚的考察,阐释闽南泉州关岳崇拜“正气”千年薪传的理学文化意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编年——“帝
曹魏而寇蜀汉”。然而,朱熹认为,三代以下,“天 理”不彰,曹魏、朱梁、武后皆非正统,屈原、四皓 之辈不可削,扬雄、苟或不可取。凡此种种,朱子 之最初筹划,视《纲目》为浩大工程,“大惧不能卒 业以为终身之恨”⑦;后来之编撰践履,则以“天 理”据实书之。 朱熹的正统观,当追溯至春秋时代邹衍的五 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邹衍以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第一 次将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纳入政治领域。 后世历代帝王革命,遂沿用五德说。北宋欧阳修 的《正统论》将王朝的更迭由“奉天承运”的政治 神话变为“居天下之正”的伦理问题.除了强调 “大一统”政治前提之外.特别强调道德认同,亦 即政权的合法性来源⑧。宋儒的正统之辨.由欧阳 修发其端,而由朱子集其成。朱熹通过《通鉴纲
中通过宏阔的历史场景与扣人心弦的人物情节。 塑造出符合理学纲常伦理人格型范的关羽形象, 伴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几于家喻户晓。 唐宋以降,关帝庙宇、偶像、碑记、赞诗、楹联、 匾额、经书、灵签等等,皆为关羽信仰的重要载 体。通过以上诸多文化信息,使关羽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使理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诚 如明代李光缙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撰《汉关 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记》说:“侯俨然在上,若挈天 纲地维以诏人,不言而人心自肃。天下之争祀侯 以此,不但以其殉汉而死事也。”@今人为大殿撰 联则更是直抒胸臆:“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 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 三、关帝《经书》揉合佛教因果报应、道教摄 生养生意涵,阐发《四书》义理,对世俗社会生活 之影响十分深远 “四书”代替“五经”。成为引领封建社会后期 六七百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历代统治者把关羽奉 为忠义神明,并以佛道教争祀关羽为契机,不断 追加封号,诏封关氏三代公爵,命天下府州邑各 “以庙置主,春秋祭”。关羽的地位被抬升为武圣 人,与文圣人孔夫子受到同等规格的膜拜。从清 代流行于江南的“本系梦与玉泉寺僧,僧醒而传 述”⑩的《关帝明圣真经》,与清末收入泉州重刻的 《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的《圣经考》,以及泉州 通淮关岳庙砌于墙上的《觉世真经》(道光间泉州 人、四川总督苏廷玉择写)等经书看,其内容皆是 理学(新儒学)藉关帝宣传“忠孝修身立命之事, 谆谆垂诫世人”之伦理,亦即“积善之家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有余祸”的劝善道理。还有以儒治世 为主.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为辅之通俗说教。 孟子在批判告子“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建立 其人性论。以养吾“浩然之气”作为提升人的道德 水准的途径。宋儒则将心性修养方法引向深入: 以“天命之性”(人人心中都有)与“气质之性”(可 为善也可为恶)区别人性,以“人欲”为挟气质之性 以俱来之罪恶。实质是将人性引入宗教的“原罪 说”。朱熹通过注解《四书》,综罗先儒的义利之 辨,在理气的框架下阐发孟子的“四端”(仁、义、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虽简略却不失公允:“关 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 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白矜,飞暴 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⑩由此可见,历 史上真实的关羽,其地位如同张飞、赵云一般,其 封号仅为寿亭侯、壮缪侯而已;其行事既有忠勇 竭诚的一面,也有刚愎自用之不足。然而,由于关 羽的人物形象具有戏剧性,更加符合各个阶层 (从王侯到庶民)的审美需求与价值选择。这种历 史的需求与选择所引发的文化形式的具体表述, 亦即社会上出现的关羽崇拜。历代统治者通过封 官加爵来提升其地位:贩夫走卒则运用民间口碑 来演绎传奇故事@。 在唐代以降的祭祀中,关羽以配享西周姜尚
薪传之“正气”亦可窥见一斑。 一、继承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为正统,使 后世接受以“天理”来评判历代政权兴替的伦理 标准 清季理学家戴希朱②题泉州通淮关帝庙联云: “通春秋,如我惟考亭纲目;淮左右,祀公迈岳庙 馨香。”③上联道出了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以 蜀汉为正统(改曹魏纪年为蜀汉纪年)的思想观 念,不但为后世士大夫所尊奉,而且为普通信众 所接受的历史事实。而唐宋以降的关帝信仰,以
蕴。 关键词:泉州;关帝信仰;朱熹;岳飞;罗贯中;理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B933:K29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2)12—0094—05
关羽(175—219)信仰滥觞于隋唐(山西解州 关帝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 而兴盛于明清(著名的荆州帝庙、当阳帝庙、关林 帝庙、解州帝庙皆兴盛于嘉靖、万历年间)①,与理 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多研究者从不同 侧面探讨了关帝信仰与儒、道、释的关系,但对于 关帝信仰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却鲜有所涉。深入研 究两者的关系,才能更为准确、具体而微地阐释 宋明理学对关帝信仰渗透及其对世俗社会生活 的巨大影响。关帝信仰蕴涵着丰富的理学(陈寅 恪称为新儒学)文化,这从闽南泉州通淮关岳庙
之武将——蜀前将军汉寿亭侯进入国家级祭奠
之列;宋徽宗时,封号由侯而公而王;明代万历由 王而帝;清代雍正时,改关帝庙为武庙,称武圣, 则由帝而圣取代姜尚。终于登上与文圣孔子并称 的殿堂。与封号逐步抬升相应的,是历史人物关羽 渐渐被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所取代。元代坊 间出现取材于“说话”艺人底本的《三国志平话》, 刻意宣传关羽不但受过儒家经传教育(好《左氏 传》),深明《春秋》君臣大义,而且原本就有打抱 不平。见义勇为的优秀品格。其思想行为与宋元 理学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相契合。 深受宋元理学思想熏陶的小说家罗贯中,以 如椽之笔在其《三国演义》中,根据程朱理学“三 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将关羽“忠、孝、廉、节”之品 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曹操所 擒,仅200余字,《三国演义》却极尽铺扬,从关羽 约三事、救白马之围、过关斩将、保得刘备妻室安 全。到君臣聚义等一系列活动.写了约2万字。关 羽“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知刘 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足见其对 汉室与刘备忠诚不二。曹操以“绫锦及金银器皿 相送”,关羽“都送与二嫂收贮”,足见其廉(不为 外物所诱)。曹操“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 送人内门,令伏侍二嫂”;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 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 自夜达旦”@,足见其节(“存理灭欲”)。因此,罗贯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闽南泉州多元宗教和谐共处探源”(11BZJ036)。 作者简介:林振礼,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编审,中国朱子学会理事。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人神沟通的方式.是助推“考亭纲目”之思想观 念,得以延续千年深入民间的重要载体。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凡16朝1362年史事贯 联可考,使《春秋》编年之法始复。然而,在朱熹看 来.尽管他的史学成就可与司马迁相提并论。但 其“帝曹魏而寇蜀汉。帝朱梁而寇河东,系武后之 年黜中宗之号,与夫屈原、四皓之见削,扬雄、苟 或之见取”④,凡此皆与《春秋》惩劝之法未尽同 者,犹与“天理”不尽相合。乾道七年(1171),朱熹 给蔡元定的信中说:“《纲目》取一纲众目张之义, 条例亦已定矣。三国竞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 安耳。”⑤可见,朱熹重新整理《资治通鉴》的目的, 在于建立以理学理念为旨归,“鉴于往事,资于治 道”的历史统绪。朱子将自已的正统观贯穿其中。 使“明君贤辅,有以昭其功;乱臣贼子,无以逃其 罪”⑥。这种把自己的历史观依附于极有影响力的 史学巨著之中的方法.也可称之为“文化嫁接”的 方法。朱熹从乾道六年(1170)起,历经20年断断 续续的撰写、修改(最初学生与友人参与撰写过) 而“成编”,成功地将自已的历史观嫁接于司马光 的史学巨著之中。《通鉴纲目》的刊刻流布,伴随 着朱熹地位的不断被抬升.使后世之士大夫、读 书人接受其正统观。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礼、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阐扬 “正气”。同时,以《论语》立其根本,以《大学》“格 物穷理”为纲领,发《中庸》之微旨,强化并张扬 “诚”、“敬”观念,以体认“天理”,达到“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天 人合一境界。元代“四书”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朱子《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答案,取得与 经同等的地位。上述关帝经书产生于清代,亦即 康熙复兴朱子学之后,出自地方缙绅之手的《经 书》无法摆脱理学的藩篱,通篇洋溢着理学文化。 《圣经考・经注》之“鸿潆章”极言因果报应 “鸿潆元始,天地未分,大化怖气,是生万物…… 化化生生,乃有伦理,宿命因缘,有善有恶,所作之 报,如影逐形。种兰得香,种粟得粮,因人善恶,祸 福不爽。”“摄生章”则教人“存理去欲”以养生: “人之戕贼其生,未有不始于欲声色、货利之类, 一有溺情.则精耗神疲……惟淡泊宁静.存理遏 欲,则心安身逸,可语长生。”@‘‘配育章”不超200 字,将“天理”化为经义凡四出:“人伦中夫妇、父 子两端……引之以善念天理也。夫家室永宜,嗣 续绵远……而往往不可得者,何也?天理不存故 也。天理者何?事亲孝,事君忠,居仁由义而已。苟 宅心光明,立身正大,则天理常存。”⑩“气数章”则 阐述“气禀”与“为学”的关系:“人禀气数以生,宁 无清浊智愚之别,然而补偏救弊,原俟乎人…… 气数之小在人,如庸凡愚昧之资,学问可得而转 移。”圆‘‘欲界章”则阐发朱熹“心统性情”说:“欲 者,情也。情发于性,贵不失其本,若人一经陷溺, 则不名欲而名憨,憋炽而失其情,即失其性,并失 其统性情之心矣。”①朱熹重视关涉心性问题的 “四端”“七情”,也能在其中找到痕迹。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离开了民间宗教这个载 体。理学就是毫无着落的学问,犹如四处飘荡的 游魂。在关帝信仰的“诵经仪式”中,按民间规则。 若一时不及塑画圣像。即用黄纸以朱笔写:“伏魔 大帝关圣帝君神位”。斋戒沐浴,点烛上香,鲜果 供品,三跪九叩,反复诵读,践履笃实。理学文化 伴随着关帝信仰中善男信女虔诚的诵经活动而 潜移默化深人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