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所有权)【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所有权)【圣才出品】

第九章所有权
5.9.1 复习笔记
一、所有权概述
1.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所有权,依《物权法》第39条,是指所有人依法对其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对物最全面的支配权,是自物权。

所有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所有权的客体是有体物、独立物和特定物。

(2)所有权是最广泛的支配权。

(3)所有权具有弹力性。

所有人可以在其物之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在这些他物权消灭以后,所有权又恢复其圆满状态。

(4)所有权具有无期限性。

所有权是无期限的物权,而他物权是有期限的物权。

2.所有权的内容
根据《物权法》第39条的规定,所有权包括如下权能:
(1)占有权能。

它是指权利人对物进行的管领和控制。

占有本身是事实(参见《物权法》第十九章),而所有权是权利。

这里所说的占有,仅指所有权的一项权能。

(2)使用权能。

它是指依据物的性质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

(3)收益权能。

它是指权利人通过利用物而获取经济利益。

收益权能主要体现为,获取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

(4)处分权能。

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①事实上的处分,是指对物进行实质上的改造或者毁损等事实行为,例如食品的消费。

事实上的处分会导致所有权的绝对消灭。

②法律上的处分,是指移转、限制或者消灭所有权,从而使所有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例如在房屋之上设立抵押权。

处分权能是所有权的核心权能。

3.所有权的类型
(1)国家所有权
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种所有权形式,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国家所有权的特点表现在:
①主体的特殊性。

国家既是主权的享有者、政权的承担者,又是国家所有权的主体。

但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存在时,与其作为主权者的身份应当是相分离的。

②客体的广泛性。

我国国家所有权的客体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矿藏、水流、海域、城市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无线电频谱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文物等。

③取得方式的特殊性。

除了私人取得所有权的方式外,国家还可以凭借其公权力来取得所有权,如通过征收、国有化、没收、税收等方式取得所有权。

④行使方式的特殊性。

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实体,它难以直接行使所有权,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授权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投资的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根据
《物权法》第45条的规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集体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是指集体组织以及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对集体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

集体所有权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城镇集体所有权和农村集体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的特点表现在:
①主体是集体组织以及集体组织全体成员。

例如,《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

②客体的范围比较宽泛。

相对于个人所有的财产而言,集体所有的财产范围也是非常宽泛的。

例如,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可以成为集体所有权的客体,但不能成为私人所有权的客体。

③权利的行使必须通过民主管理的形式。

集体所有权行使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由集体组织的成员进行民主管理,并且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利。

(3)私人所有权
私人所有权,是指私人依法对其动产或者不动产享有的所有权。

私人所有权的特点在于:
①私人所有权的主体是私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②私人所有权的客体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例如,土地就不能成为私人所有权的客体。

③私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是多样的。

私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既可以是合法的劳动,也可以是继承、赠与等。

4.所有权的取得
(1)所有权取得概述
所有权的取得可以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

①原始取得:民事主体取得所有权,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所有权,如取得天然孳息、没收、征收等。

②继受取得:民事主体以他人所有权为基础取得所有权,如所有权转让、继承、赠与等。

所有权取得属于物权变动制度,已如前述,因此在这里仅介绍几种较特殊的所有权取得方式。

(2)征收
征收,是指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在支付补偿的前提下,取得集体或私人的不动产。

征收与征用的区别在于,征收要移转所有权,而征用只是强制使用,并不移转所有权。

根据《物权法》第42条的规定,征收的条件包括:
①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②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

③依法给予补偿。

例如,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3)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是指在无处分权人转让其动产或不动产时,受让人取得该物时出于善意,就可以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

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重要方式,具有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

它可以认为是公示公信原则的制度化体现。

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且其第3款规定,他物权的善意取得,可以参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规定。

就所有权的取得而言,善意取得的要件包括:
①出让人构成无权处分,如借用人擅自转让他人的电脑。

②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是善意的,或者说在动产交付或者不动产登记时受让人是善意的。

③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④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即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4)拾得遗失物
遗失物,是指所有人丢失的物。

①在拾得遗失物时,原所有人并不丧失其所有权,拾得人应当将物返还给权利人。

拾得人还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机关等。

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如果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因此可以说,拾得遗失物在我国构成国家取得所有权的一种特殊方式。

②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原则上不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

除非权利人曾悬赏寻找遗失物,此时,权利人在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不过,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此外,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的专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对建筑物的共同管理权所组成的特殊类型的物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表现为:
(1)是以建筑物的区分所有为基础的物权。

区分所有包括:纵的分割、横的分割和混合分割三类。

(2)是由三项权利组合而成的特殊物权,包括专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

(3)客体主要是建筑物,但是不限于建筑物,还包括绿地、道路等。

2.专有权
专有权,是区分所有人(又称为业主)在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之上而享有的所有权。

(1)专有部分,是指具有构造上和使用上的独立性的建筑物部分。

建筑物的某部分要构成专有部分,必须具备两项要件:
①必须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即在建筑物的构造上可以被区分开,并与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完全隔离。

②必须具有使用上的独立性,即可以被独立使用或具有独立的经济效用。

(2)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专有部分所有权与一般的不动产所有权无异。

不过,区分所有的特殊性要求,业主行使其专有权时,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

根据《物权法》第71条的规定,此种限制主要表现为:
①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②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

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3.共有权
共有权,是指区分所有人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等的共有部分享有的权利。

建筑物以及建筑物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和附属设施可分为两类,要么属于专有部分,要么属于共有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