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小剧场的发展之路董耀鹏2012-12-5 17:40:11 来源:中国艺术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的一系列正确文艺方针政策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引下,曲协工作和曲艺事业在改革创新中焕发生命力,在热情服务中提升凝聚力,在奋发有为中扩大影响力,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迎来一个繁荣兴盛的黄金发展期。
根据中国文联关于开展大调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中国曲协围绕大家普遍关注、反应热烈同时评价不一、也不可回避的“曲艺小剧场”这一重大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并作了深入思考和理论概括。
通过研讨,我们发现,曲艺小剧场的现实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当前曲艺呈现出的许多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和新挑战,曲艺小剧场的发展与曲艺研究、曲艺创作、曲艺表演、曲艺评论、曲艺生态、曲艺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事关曲协工作大局和曲艺事业全局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
曲艺小剧场的由来和发展当前,曲艺界对“曲艺小剧场”的探讨和争论一直在继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曲艺是否存在“小剧场”之说?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和依据。
问题出在“小剧场”这个概念,特别是“小”、“剧”这两个字。
持否定观点的论者认为,曲艺从来就在比较小的空间里进行演出,不适合在大的地方作表演,“小”是针对“大”而言;曲艺不存在“剧”的问题,这里的“剧”是指戏剧、话剧。
在我看来,曲艺小剧场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只不过借用戏剧(话剧)“小剧场”的概念而已。
二者的区别在于:话剧小剧场经常演出一些先锋、新锐、实验、探索性的作品,而曲艺小剧场经常演出的曲(书)目是一些经典作品,但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元素、社会时代的特点,表演方式更具现代性;话剧小剧场的观众基本上是年轻人和大学生,而曲艺小剧场的观众大多数是年轻人、大学生和喜欢曲艺的中老年爱好者以及部分旅游者;话剧小剧场和曲艺小剧场虽大多属民营性质,但前者似乎更强调演出作品的艺术价值,后者似乎更强调演出作品的商业价值。
应当承认,20世纪80年代初肇始的小剧场话剧给同样处于困境的曲艺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新兴娱乐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曲艺特别是相声“危机”、“滑坡”的议论不绝于耳。
90年代中期,姜昆、李金斗等曲艺名家提出了“相声回归剧场”的主张并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对曲艺小剧场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当前曲艺小剧场在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农村城镇遍地开花,丰富了曲艺演出市场,推动了曲艺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补充。
据了解,全国23个省区市大体上有400至500家曲艺小剧场(不包括自娱自乐的“票友社”、“私伙局”)。
由于小剧场曲艺工作者流动性强,准确数据较难统计,但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小剧场曲艺从业人员大约在3万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体制外曲艺工作者、自由职业者,而且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逐步深化,规模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成为新时期曲艺工作者队伍当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当前曲艺小剧场存在的基本类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曲艺小剧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成为不同价值定位、艺术观念、管理方式、运作方式的实践平台。
目前,全国曲艺小剧场按照存在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经营性小剧场。
这类小剧场把从事曲艺演出作为谋生手段、以经常性演出作为主要经济来源、采取商业运作方式经营,以京津两地的相声小剧场最具代表性,如北京有嘻哈包袱铺、星夜相声会馆、德云社等民营社团3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天津有众友、哈哈笑、名流、高校相声社等民营社团十几家,有专营曲艺演出的谦祥益、和谐盛世、金乐茶楼等小剧场(茶馆)9家,从业人员200余人。
此外还有上海品欢会馆、东北三省二人转小剧场、江浙沪部分民营评弹书场、陕西的王木犊剧场、四川哈哈曲艺社、广东粤曲音乐茶座、重庆逗乐坊等。
经营性曲艺小剧场具有较强的商业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市场反应及时、管理相对松散、人员流动频繁,演员以中青年曲艺工作者为主,演出场次较多,收入与票房紧密挂钩,可以称得上是“职业”曲艺工作者。
据我们调查,凡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经营性小剧场,无一不是坚持实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规管理的结果,收到了演出收入公开透明、演员报酬分配合理、从业人员心情舒畅的效果。
第二类是公益性小剧场。
这类小剧场不以追求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为宗旨,采取免票或低票价的方式,为社会各界观众进行公益性曲艺演出,大体分三种:一是由专业曲艺演员自发组织形成的公益性演出团体,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长期在此演出的200多位曲艺演员多属专业艺术院团,但出于对曲艺艺术的强烈爱好和对艺术事业的不懈追求,每周六为观众进行一次低价位、非盈利性的公益演出,在管理体制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是各级政府部门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由专业曲艺演员面向基层群众进行的公益性演出。
以苏州评弹为例,据统计,当前江浙沪地区苏州评弹长篇书场约有127家,其中江苏省68家,浙江省9家,上海市50家;不定期书场15家,开篇书场20家。
调研显示,评弹书场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公益性书场,即免票或低票价的书场,由政府根据相关规定,视演出场次给予一定的财力保障。
这部分公益性小剧场大多由社区、文化站开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设施环境比较完善。
三是曲艺专业院团开办的小剧场定期演出,如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彩虹曲苑、济南曲艺团的明湖居小剧场等,逐渐成为具有民族曲艺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剧场。
第三类是群众性小剧场。
这类小剧场以自娱为主、娱人为辅,不进行商业经营,主要存在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一些已经退休、衣食无忧、身体健康、闲暇充裕的人群当中。
在调研中发现,大量曲艺“票友”出于对曲艺的共同爱好自发组织的曲艺社团属于这一类别,如北京的子弟八角鼓票房、广东粤曲社团等。
自娱自乐是这类小剧场的显著特点,活动经费自筹、场所由个人提供、无商业目的,虽然其中不乏“80后”年轻“票友”,但人员构成还是以中老年曲艺爱好者为主体。
曲艺小剧场在当下文化改革发展格局中的价值全国曲艺小剧场的兴起、发展、壮大,在当下文化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彰显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
曲艺小剧场低廉的票价、丰富的节目、融洽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需求。
这一点从演出场次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据调查,天津曲艺小剧场(茶馆)一年的演出场次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已经超过天津国有文艺院团的总和。
以2010年为例,天津全市民营曲艺(相声)演出4942场,观众达百万余人,比全市11个国有文艺院团的20多个演出团队的3075场,还多出1867场。
曲艺小剧场相对大型文化演出票价十分低廉,据了解,除少数曲艺演出团队外,当前大多数曲艺小剧场的票价,少则20元,多则五六十元,适应了广大工薪阶层和普通观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也满足了他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艺术鉴赏的需求。
在积极摸索与不断实践中,曲艺小剧场的不同定位与风格也逐渐明晰:或以大量的演出服务社会,或以时尚流行的样式吸引“80后”白领、大学生观众,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带动了曲艺消费市场观众的进一步细分,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群体的欣赏要求。
为年轻演员提供展示机会和成长平台,促进曲艺后备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曲艺队伍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人员流失是困扰和制约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大专业曲艺团体的改革和编制限制,一大批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年轻演员都面临着生存难、从艺难的现实矛盾。
而日渐增多的民营曲艺演出场所,无疑为这些年轻专业演员提供了一个磨练技艺、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年轻演员的就业问题。
从调研中得知,活跃在天津经营性曲艺小剧场的演员中,90%以上来自北方曲校的历届毕业生。
值得重视的是,通过小剧场舞台的历练,走出校门的年轻演员们提高了技能、打磨了作品、增长了经验,与老艺术家同台交流演出,年轻演员也得到更多学习求教的机会,有利于曲艺的传承和发展。
突出曲艺艺术本体,丰富曲艺艺术表现形式,推出优秀曲艺作品。
观、演双方在近距离交流互动中共同完成一段作品的艺术创作表演,正是曲艺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独特之处。
曲艺小剧场的演出虽然使演员、观众之间能够有更多机会、更近距离地进行互动、沟通交流、产生共鸣,但这对表演者把握演出节奏、适应现场观众和特定场景要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节目内容选择上,小剧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既有传统、经典的曲目,也有紧跟潮流、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
经过挖掘、整理和创作的适合小剧场演出的作品能够立即搬上舞台,即时性强,经过观众的现场检验和舞台的长期打磨,正所谓“一遍拆洗一遍新”,这样的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甚至意想不到的现场效果。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自开办之日起,演出的节目60%至70%都是改编或新创作品,明确规定上台的节目在半年内不得重复使用。
此外,它还通过举办相声创作讲习班、成立相声创作沙龙、出版相声作品集等有效举措,鼓励新作品新节目的创作。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小剧场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曲艺创作的繁荣和作品的推陈出新,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有利于实现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群众评价的有机统一。
开拓曲艺演出市场、打造经营性文化产业,培养曲艺观众。
曲艺小剧场灵活的操作运营方式,已成为整个曲艺演出市场的排头兵,在当前整个文化演出市场中具有旺盛活力。
相对于大型演出,小剧场较低的运营成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相应降低了潜在风险。
一些小剧场或采取网购、团购等多种方式大力拓展票房空间,或投拍影视剧、投资周边产业进行多种经营,由原先松散的“草台班子”逐步向公司化、股份制运作转型,不仅在整个演出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在观众中的影响也日益提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些优秀的小剧场演出曲目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提示人生哲理,以崭新的表现手法和演出形式,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
据天津曲艺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欣赏曲艺的观众年龄结构有着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职业结构向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扩展,知识学历结构朝着较高层次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的曲艺小剧场演出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适合旅游演出的节目,满足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在曲艺演出市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中创造出骄人的经济价值。
目前曲艺小剧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曲艺小剧场发展中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足够关注。
从内部而言,小剧场创作演出空前活跃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形。
小剧场曲艺工作者总体生存状态不佳,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