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心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列举出布卢姆与加涅在教学目标分类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目标陈述技术设计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能够举例说明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含义;
4.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5.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学评价的含义;
6.能够举例说明有关教学策略的具体心理学研究;
7.能够举例说明教师的主要角色;
8.能够陈述建立教师的威信的主要途径;
9.能够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效能感;
10.能够举例说明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11.能够陈述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策略。

10.1复习笔记
l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和罗沃(W.D.Rohwer)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发表《教学心理学》一文,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概念。

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R.Glaser)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这被认为是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Glaser,1962)。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学过程的这四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是教学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一)决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及其类型
(1)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①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②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学目标的类型:
①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F.S.Bloom)为代表的一个委员会,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如第9章所示,由低到高分为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他所说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学习的结果。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并非尽善尽美,但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

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其所著《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具体内容参见第9章)
2.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1)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弊端:
①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
②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

(2)如何陈述明确的教学目标:
①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3)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①行为目标陈述法
a.行为目标的定义: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b.行为目标的提出者: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

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c.评价:行为目标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尽管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但行为目标有使教学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行为训练而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的危险。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确有一些心理过程无法用行为目标来表示。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a.提出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N.E.Gronlund,1978)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了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b.主要观点: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c.评价:与马杰一样,格伦兰也非常重视目标陈述中行为动词的运用。

格伦兰(1985)
认为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清楚地传达教学的内容并且应该精确地陈述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操作行为和操作水平。

格伦兰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

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二)了解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的含义
(1)定义:学习准备(readiness)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知识或认知的准备状态的两条标准:
①学生的学习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
②学生的学习准备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

(3)教学的准备原则: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4)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人格特性等。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才能选择最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因材施教。

2.最近发展区
(1)提出者: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
(2)定义: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P.Eggen等,2005)。

当儿童能够从与一个更有知识的人的交互作用中获益时,他们便是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3)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
①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某一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之上,那么,儿童无需帮助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②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某一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内,那么额外的帮助对于儿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十分必要的;
③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某一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之下,那么,即使有额外的帮助,儿童仍然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

(4)应用: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①提供教学支架(scaffolding)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②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但不要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学生能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独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

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应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三)选择教学策略
讲授、提问、组织讨论、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方法。

1.讲授法
(1)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放电影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

美国当代认知学派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讲授法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机械学习,只是某些教师对讲授法的误用才导致了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特别强调通过讲授法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他指出,一堂有效的讲座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学生自己花数小时也未必能收集
到的。

(2)有效的讲授法需要运用的技巧。

①提供先行组织者
a.定义: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简称组织者,是指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

按照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出之前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b.组织者的两种类型:奥苏伯尔提出两种类型的组织者,即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说明性组织者是指以概括性的语言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介绍的组织者。

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段概括性的说明文字。

说明性组织者适用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而同化(消化、理解、吸收)新知识时。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的组织者。

这种组织者适用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某些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的关系辨别不清时。

奥苏伯尔主张要使用具有较高抽象性、普遍性和涵盖性的先行组织者。

但是梅耶(R.E.Mayer,1979)主张具体的模型化的先行组织者在提供先备知识方面比较有效。

这类组织者包括实物演示、物理模型、图片、图表等。

②提供信息加工时间
a.要在教学中建立信息的冗余度。

即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不是只呈现一次,而是几次,每次用不同的话说出基本相同的意思。

b.一次连续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

③提供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