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科常用药物总结

呼吸科常用药物总结

四环素类、磺胺类及甲氧苄啶、 硝基呋喃类、多肽类、酰胺醇 类 、夫西地酸 (八)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九)抗真菌药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一)青霉素类药物 1.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较窄。 2.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
呼吸科常用药物总结
呼吸科
呼吸科常用药物
1
▪ 止咳
▪ 化痰
2
▪ 平喘
3
4
▪ 退热
▪ 止血
5
▪ 抗感染
6
一、止咳药物
中枢性镇咳药
• 选择性地抑制延髓 咳嗽中枢
• 右美沙芬、喷托维 林、可待因、福尔 可定。
长期应用产生依 赖性。呼吸微弱 、呼吸缓慢或不 规则。
外周性镇咳药
• 通过抑制咳嗽反射 弧中感受器、传入 神经、传出神经中 任何一个环节而发 挥镇咳作用
吸入后与黏蛋白的双硫键结合,可使黏蛋 白分子裂解,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黏性 痰液化而易于咳出。不仅能溶解白色黏痰, 也能溶解脓性痰。
促使脓性痰中DNA分解,使脓痰黏度下降。
①分裂黏蛋白、糖蛋白多肽链上等分子间的二硫键, 使分子变小,降低痰液黏度。
②增加黏膜纤毛转运,增加痰液的排出。 ③在细胞水平上影响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使低黏 度的唾液黏蛋白分泌增加,而高黏度的岩藻黏蛋白生 成减少,从而降低痰液的黏滞度。
(三)典型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与剂量无关。 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 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药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哮喘发作等。 2.吉海反应(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致症状(寒战、咽痛、心率加快)加剧——病原体死亡所致。
(四)禁忌证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试阳性者。
(2)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
类凝血酶能活化因子Ⅴ、Ⅶ和Ⅷ,并刺激血 小板的凝集; 类凝血激酶在血小板因子Ⅲ存在下,可促使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也可活化因子Ⅴ,并 影响因子Ⅹ
(3)酚磺乙胺 (4)氨甲苯酸
使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也 能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 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 ,达到止血效果
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美洛西林、替莫西林——抗G-杆菌。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二)作用机制: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肿胀、变形,死亡。
主要用于:G+、G-球菌及某些G-杆菌感染。
感染、血糖升高,骨质疏松、青光眼 、肾上腺功能抑制。 吸入:口腔真菌感染(鹅口疮)、声 音嘶哑、咽喉部不适。
口腔真菌感染(鹅口 疮)、声音嘶哑、咽 喉部不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管炎性皮疹、 腹痛、头痛、过敏 反应、肢体水肿、 肝功异常
白三烯受体阻 断剂
糖皮质激素
复合剂
平喘药
口干、竞争性阻抑纤溶酶原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 ,从而防止其激活,保护纤维蛋白不被纤溶 酶降解而达到止血作用。
五、止血药不良反应
(1)垂体后叶素
给药过多或过快会引起腹痛、腹泻、血 压升高、心率失常、心绞痛、心梗等。 硝酸甘油+垂体可避免上述不量反应
(2)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偶见过敏样反应。
M胆碱受体 阻断剂
β2受体激 动剂
磷酸二酯 酶抑制剂
过度兴奋、呼吸急促、震颤和眩晕 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者甚至呼吸、心跳骤停而致死
高剂量:骨骼肌震颤、 低血钾、心悸
五、止血药作用机制
(1)垂体后叶素
直接收缩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尤其对内 脏血管,还可降低门静脉压和肺循环压 力,有利于血管破裂处血栓形成而止血
• 苯丙哌林、甘草合 剂、咳嗽糖浆
一过性口腔和咽喉部 麻木感。
二、化痰药物
(1)多糖纤维素分解剂:溴 己新、氨溴索。
(2)黏痰溶解剂:乙 酰半胱氨酸。
(3)含有分解脱氧核 糖核酸(DNA)的酶 类:糜蛋白酶、脱氧 核糖核酸酶。
(4)黏痰调节剂:羧 甲司坦、厄多司坦。
促使黏膜痰中酸性黏蛋白纤维裂解,导致糖蛋白 肽链断裂,形成小分子物,减低痰液的黏稠度。
(3)酚磺乙胺 (4)氨甲苯酸
本品毒性低,可有恶心、头痛、皮疹、 暂时性低血压等,偶有静脉注射后发生 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不良反应极少见。长期应用未见血栓 形成,偶有头昏、头病、瞳部不适。 有心肌梗死倾向者应慎用。
六、常用抗感染药物
(一)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
胺类
(二)氨基糖苷类 (三)大环内酯类 (四)喹诺酮类 (五)林可霉素类 (六)硝基咪唑类 (七)其他
(五)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氨基糖苷类混合后,两者抗菌活性明显减弱——两药不能置于同一容器内给药。 2.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3.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类——减少青霉素类的肾小管分泌而延长其血浆半 衰期。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六)用药监护
1.用药前必须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试 选用250-500U/ml的青霉素溶液皮内注射0.05~0.1ml做所有青霉素类药的皮肤敏感试验。
三、平喘药种类
强的松,甲强龙
吸入性β2受体激动药 +糖皮质激素复合剂 (舒利迭 )(信必可)
糖皮质激素
复合剂
孟鲁司特钠 扎鲁斯特
白三烯受体阻 断剂
平喘药
磷酸二酯 酶抑制剂
噻托溴铵, 异丙托溴铵
M胆碱受体 阻断剂
β2受体激 动剂
茶碱、氨茶碱、 多索茶碱,喘定
沙美特罗 福莫特罗 硫酸沙丁胺醇
三、平喘药主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关于皮试——强调几个注意点】 (1)无论何种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或静脉注射)都须做。 (2)20min后,观察皮试结果,阳性反应者禁用。必须使用者经脱敏后应用,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3)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即给患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糖皮质 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2. 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青霉素的有效血浆浓度可维持5h——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每日分次给药, 每隔6h给药1次。 3.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滴速 ( 1)溶剂应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pH5.0~7.5)。 (2)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应新鲜配制。 (3)小容积、短时间——单剂量容积为50~200ml,不宜超过200ml;静脉滴注时间不宜超过1h—— 既可在短时间形成高血浆浓度,又可减少因滴注时间过长药物裂环分解而致敏。 (4)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滴注及静脉注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