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基础) 知识讲解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基础) 知识讲解

生活中常见的盐(基础)责编:熊亚军【学习目标】1.掌握盐的化学性质;知道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会并练习粗盐的提纯。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盐1.盐的定义:含有金属离子(或N H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例如:NH4Cl、BaCl2、Na2CO3等。

2.生活中常见的盐:33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白色粉末,有咸味,溶于水显碱性,对人体有毒害,常用作防腐保鲜剂。

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要点诠释】1.“食盐是盐”,但“盐就是食盐”是错误的。

要注意盐指一类物质,而不是特指食盐一种物质。

食盐属于盐类。

2.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或苏打,属于盐类。

Na2CO3溶于水后显碱性,故又称为纯碱,即“纯碱不是碱,属于盐”。

3.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是混合物,碳酸钙属于纯净物。

要点二、粗盐的提纯(高清课堂《生活中常见的盐》三、6)1.粗盐: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叫做粗盐。

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而得到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来制取精盐。

2.粗盐提纯的步骤:(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量筒量取10mL水,用药匙将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加到不再溶解为止。

(2)过滤:过滤食盐水。

(3)蒸发:将澄清的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氯化钠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产率。

【要点诠释】1.粗盐提纯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1)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

(2)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防止液体外洒。

(3)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转移时;玻璃棒起到了转移固体的作用。

2.蒸发皿是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蒸发时,倒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要点三、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1.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含CO32-(HCO3-)的化合物,遇到酸会反应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CO32-离子(或HCO3-)。

例如: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2.实验操作:取样,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样品中含有CO32-离子(或HCO3-)。

【要点诠释】1.组成里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盐统称为碳酸盐,如Na2CO3、K2CO3、BaCO3、CaCO3等,它们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2.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盐和某些物质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这一类反应有时也可以用来鉴别碳酸盐。

例如:Na2CO3 + Ca(OH)2=CaCO3↓+ 2NaOH要点四、复分解反应1.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3.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归纳如下表:要注意,碱+酸性氧化物→盐+水,此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例如2NaOH+CO 2=Na 2CO 3+H 2O )。

【要点诠释】1.复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其特点为AB+CD =AD+CB 。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中,只要具备其中一个,反应就可以进行,不必三个条件都具备。

3.要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必须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性。

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是可溶的;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外,多数是可溶的;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余多数是可溶的;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外,其余都难溶。

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都难溶。

要点五、盐的化学性质(高清课堂《生活中常见的盐》二)不同种类的盐其化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其共性总结如下表所示: 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盐与金属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盐的性质和用途1.(2015•杭州中考)Na 2CO 3的水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酸钠在水中会电离出OH﹣B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稀硫酸后溶液的pH 降低C .碳酸钠溶液中存在OH ﹣D .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蓝色【思路点拨】Na 2CO 3的水溶液呈碱性,是因为碳酸钠溶于水发生水解反应的原因。

【答案】A 【解析】A、碳酸钠溶于水不能电离出OH﹣,故错误;B、往碳酸钠溶液中加稀硫酸二者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溶液变为中性,硫酸过量溶液变为酸性,所以后溶液的pH降低,正确;C、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OH﹣,正确;D、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蓝色,正确;故选A。

【总结升华】Na2CO3属于盐类,它的水溶液呈碱性,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举一反三:【变式】(2015•福建中考)下列物质的名称和俗名对应正确的是()A.碳酸钙—纯碱B.氯化钠—食盐C.碳酸钠—小苏打D.氧化钙—熟石灰【答案】B类型二、考查粗盐的提纯2.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1)操作③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填序号)。

(2)操作④中除用到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等仪器。

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你认为还可采取等措施。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答案】(1)D(2)蒸发皿来回移动酒精灯(3)ABD【解析】(1)A、B、C 是滤纸的正确的折叠方法,D中的滤纸,接口处出现缝隙,液体会直接的进入下面的烧杯,故不该出现。

(2)蒸发时除用到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蒸发皿;蒸发时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来回移动酒精灯的方法。

(3)精盐制得率=×100%。

A中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造成滤液中食盐的量减少,蒸发后精盐的质量比正常值偏小,则精盐制得率较低。

B中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部分食盐溅出,精盐质量减少,则精盐制得率较低。

C中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含有部分水分,造成精盐质量增加,则精盐制得率较高。

D中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精盐质量减少,则精盐制得率较低。

故ABD 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本题综合考查了粗盐提纯实验的有关注意事项,解答时要依据相关知识细心分析。

举一反三:【变式】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主要操作的正确顺序是()A. 过滤、溶解、蒸发B. 溶解、蒸发、过滤C. 蒸发、溶解、过滤D. 溶解、过滤、蒸发【答案】D类型三、考查碳酸根离子的鉴别3.厨房里有两只调料瓶中都放有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食盐和纯碱中的某一种。

请你用家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分开来,简要叙述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答案】取少量两种固体分别放于茶杯中,各加入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没有明显现象的是食盐。

【解析】纯碱中含有碳酸根,遇酸会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总结升华】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发生反应时现象不同进行鉴别。

举一反三:【变式】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元素的化合物。

取一定量的草木灰,向其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现象可以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A. K2OB. K2CO3C. KNO3D. KOH【答案】B类型四、考查复分解反应4.下列物质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是()A. Ba(OH)2溶液B. 稀盐酸C. CaCl2溶液D. KNO3溶液【答案】D【解析】能否与碳酸钠发生反应,要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

A中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有碳酸钡沉淀生成;B中稀盐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有CO2气体和H2O生成;C中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有CaCO3沉淀生成;而D中KNO3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既无沉淀生成,也无气体或水生成,故不能发生反应。

【总结升华】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如在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则该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

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组是()A. HCl跟NaOHB. Na2CO3跟H2SO4C. KNO3跟NaClD. NaOH跟CuSO4【答案】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