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

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教学理念:
本次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教学准备:
课件,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认一认)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他们都是立体图形。

2、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立体图形,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看看其他的形体有“平平”的地方吗?拿出你们组袋子中的实物,找一找,用手摸一摸他们“平平”的地方,感觉一下。

(感知
面在体上)
3、教师综合学生回答的特点:平平的、滑滑的。

大家摸到的平平的地方就是立体图形的面,圆柱体上容易滚动的那个面是平平的面吗?生:不是,容易滚动的面摸着是弯曲的。

圆柱体的平面在两头,圆圆的。

师:是的,圆柱体容易滚动、摸起来弯曲的面叫曲面,还有球的表面也是曲面。

对于曲面,我们以后再研究,今天我们只研究平面。

你在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摸到几个平平的面;在三棱柱上摸到几个这样平平的面,他们一样吗;在圆柱体上呢?摸一摸,数一数。

二、自主探究(玩一玩——把面“请”下来)
(一)、交流探讨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到这张纸上来?
生:能。

师:那你想用什么办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1:用笔画一画。

生2:我们可以像盖章那样用力在纸上印出来。

(小结:印、描、压的方法)。

(二)、实践操作
师:你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你手上的物体请一个面到纸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我想请问你们是从哪个物体的什么地方取下这个面的?
生:。

师:这是个什么图形?
生:。

(我从长方体得到了长方形。


师:哦!说得真棒!
谁还想来交流一下?(边交流变贴黑板)
师:刚才我们这些取下的面都来自哪?
长方形来自长方体。

(三)、小结提升
师:没错,这些图形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

我们可以说这些面都来自于体上。

(板书)所以啊,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平面图形跟我们上学期学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1:平面图形摸起来平平的,而立体图形不是平平的。

声2:立体图形有很多面,而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

(四)、火眼金睛(分一分——探究特征)
老师把4种图形搬到大屏幕上,你们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这是长方形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像吗?那有没有办法区别它们呢?。

出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让同学全面认识三角形。

小结:长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两条边长,两条边短;正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四条边都一样长;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是圆圆的,没有角。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四种图形分分类。

从学具盒拿出来,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

分类之前,请看要求。

(课件:好好观察一下每个图形的特点,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参与,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然后选取代表到展台交流。

生1:我分了三类,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类,他们是四条边;三角形一类,它是三条边;圆是弯弯的边一类。

生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类,因为他们都是直直的线;圆是弯弯的线分为一类。

生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分为四类,长方形虽然和正方形都是四条边,但长方形有边不一样,正方形边全是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就分成了四组,有道理。

三、巩固练习
(一)、深化认识
请学生拿出信封里1的平面图形,再对他们进行分类。

分类之前,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仔细观察每个图形的特点,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火柴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3、认一认
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4、找一找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猜猜看
(二)、巩固练习:
1.做“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师: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淘气、笑笑、机灵狗也来了,他们的积木不小心弄丢了一些,想请你们帮一帮,愿意吗?(课件出示)
2、涂一涂
3.数一数
(三)、四、反馈总结、动手拼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那你能不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
2、生动手拼,拼后展示。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松愉快的进行合作拼图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教《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我的设计思想是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学习内容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组织教学策略上:注意情境与活动教学,配合音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效率高的特点。

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

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

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如摸一摸、贴一贴、评一评、举一举、猜一猜、摆一摆等等,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探索、感悟。

2、教学语言要有童趣
教学中,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等,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

即要结合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口头语言更应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富有感染力。

3、布置任务要简单明了,也要切实可行
这节课在第一个班先上时,我原来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积木的一面想办法在纸上表现出来,结果学生对印的方法非常感兴趣,不去想别的方法了,而这些印泥的差异很大,有的很浓,有的很淡,淡得印出来就效果很差,所以不但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在第二个班上时,我就删掉了这个环节,直接让他们用画一画的办法,效果就很好。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我觉得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达到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不够。

2、在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上,还可以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能在什么地方看得到,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这样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育人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