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肖文化的对外传播马志春【内容提要】生肖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并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图腾现象相融合,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对外传播,在文学、艺术、风俗、收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是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标识之一。
生肖邮票是记录和传播生肖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生肖邮票2200多种。
通过一张张“国家名片”,使这一源于中国,凝聚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和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现象得到了国际认同,有力地促进了生肖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生肖文化源流对外传播生肖属相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终生不能更改的标记和吉祥物。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生肖吉祥文化,既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海外华人维系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纽带。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生肖文化融入世界步伐日益加快,生肖文化对外传播越来越得到国际共鸣,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的又一扇窗口。
生肖文化源流于群体传播尽管当前学术界对生肖的起源有着不同看法,但认为生肖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原始时代动物崇拜的观点却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一种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等,导致对动物的崇拜。
在动物崇拜基础上产生的原始信仰和图腾现象,通过群体传播,逐渐赋予十二种生肖动物不同的精神内涵,便演变为生肖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肖文化源流于群体传播,其主要载体是图腾。
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旨在区分群体。
在文字没有产生以前,图腾也是氏族社会信息传播的标志和重要符号,属于群体传播的范畴。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
生肖动物与图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与图腾现象相融合,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生肖文化。
如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
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
古越人甚至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
这种龙图腾观念,在东南亚也比较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其他生肖形象也大都有着图腾的历程,至今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还存有遗存和实证。
如:白族虎氏族图腾为虎,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虎日(寅日),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
白族鸡氏族图腾为鸡,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
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
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
北方游牧与游猎民族中的图腾多为马,保安族流传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修建马神庙的习俗,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可随处吃、走,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
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志。
蛇是古越人的重要图腾之一,后来演化为神。
羊图腾在许多民族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古代典籍《山海经》中记述了远古的一种无口不食却长生不老的神羊,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都崇拜山羊神。
随着民族融合,各民族图腾在对外传播中相互借鉴和交流,在由氏族小群体向华夏民族这个大群体整合中,通过不断分化、扬弃、创新而加以传承,逐渐形成为各民族接受的十二个生肖动物形象。
拥有这十二属相,就代表着我们同属于一个华夏民族,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
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也是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共识,大体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所确定的。
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生肖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形式生肖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形式有不同的划分,如根据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根据传播手段不同分为: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备份传播(复制、仿制)、电子传播或综合传播(影像传播、三维动画)等;根据传播运用的体裁不同可分为新闻传播(如报道生肖集邮活动的消息、通讯、评论、人物专访等),实证传播(如生肖学术论文、争鸣、考证、调查报告、鉴定报告等),文艺传播(如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戏剧、小品、相声、漫画、宣传画、歌曲、电影、电视剧、报告文学等)、广告传播(如各种生肖收藏品交流启事、生肖展品征集、出售广告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思是共同分享;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观点的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生肖文化的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或通过通信、电话等方式相互交流,获得并传播生肖信息、藏品及观点的活动过程,是生肖文化最基本的对外传播方式。
如与他人见面互问对方属相,生肖集邮者与各国邮友交换生肖邮品等。
生肖文化的群体传播又称小团体传播,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群体内部或之间经常进行的动物崇拜仪式、祭礼以及图腾现象等是典型的群体传播活动;现代多为人们自发结成小范围的松散型团体、小组或进行聚会,在一起畅谈生肖文化、收藏、品评生肖藏品、传播生肖信息的活动。
如生肖文化沙龙、生肖集邮小组不定期聚会、为本命年朋友祝寿等。
生肖文化的组织传播指通过生肖组织或其它组织举办的生肖文化活动,(生肖集邮收藏展览、生肖文化博览会、交易会、拍卖会、征文、讲座、知识竞赛等)交流、研讨生肖知识、传播生肖文化和信息的形式。
如生肖集邮研究会已连续举办四届全国生肖邮展,南通易家桥中学等学校邀请集邮家开办生肖集邮课程和讲座等,都是普及和传播生肖文化的有效形式。
生肖文化的大众传播指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交流生肖知识、传播生肖信息的活动。
这是生肖文化不断传承和对外传播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在报刊、电视等现代传媒诞生之前,书籍(包括具有图书雏形的甲骨、竹简等)是传播生肖文化的唯一大众媒介,也是现代考证生肖起源的重要文献。
关于生肖文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
《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诗句,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首例。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出土的竹简,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文献。
其中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申,环也,盗者圆面……”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
长期以来,人们将《论衡》视为最早传播生肖文化的图书。
《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
《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
戌,土也,其禽,犬也。
……午,马也。
子,鼠刀。
酉,鸡也。
卯,兔也。
……亥,豕也。
未,羊也。
丑,牛也。
……巳,蛇也。
申,猴也。
”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
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
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流传至今,可见其对传播生肖文化的贡献之大。
现代传播生肖文化的图书可谓车载斗量、举不胜举。
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相继出现,生肖文化的大众传播日益丰富多彩,在对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如每逢年终岁尾,各类广播、电视、网络上介绍生肖知识、反映生肖起源、传说的节目层出不穷。
浙江一影视机构还投资拍摄了《十二生肖传奇》系列剧,计划分为12部共360集。
(据《新民晚报》2010年1月23日报道)就生肖集邮方面报刊来说,除了生肖集邮研究会会刊《生肖集邮》担负“弘扬生肖传统文化、传播生肖集邮信息”等主要作用外,《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等报刊也纷纷开辟生肖集邮专栏,在对外传播生肖文化方面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此外,世代流传关于十二生肖起源和位置排列的各种传说、故事、笑话之类口口相传的口头传播,以及文学成分较浓的寓言、戏剧、诗歌等文艺传播,也是生肖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
如中国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至今仍广为传诵并流传到国外:“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生肖邮票是生肖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生肖邮票是指以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及十二种生肖动物为图案的贺年邮票、特种邮票,是生肖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首先,生肖邮票的诞生即是生肖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明证。
生肖文化源于中国,但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却不是诞生在中国,而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日本于1950年发行的虎年生肖邮票,被集邮界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
邮票图案采用了日本画家圆山应举(1733--1795)的名画“龙虎图”中的“虎图”。
同时,还发行了由5枚虎票组成的“十”字形图案的世界上第一种生肖邮票小型张,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印上齿孔的无齿生肖邮票小型张。
这充分说明我国生肖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在海外凡有华人、华裔生息的国家、地区,特别是东亚及东南亚,民俗生肖文化精粹可以称得上最深入民心了,几乎都登上了国家名片。
其次,生肖邮票是记录和对外传播生肖文化的最有效载体。
邮票的第一功能是用于寄信等邮政业务,本身也是传播媒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