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肖文化趣谈之:封侯(猴)进爵

生肖文化趣谈之:封侯(猴)进爵

生肖文化趣谈之:封侯(猴)进爵
“猴”本来就是“候”也同“侯”
“候”的原义为“伺望,观察”,是猴性机灵聪明的一种表现。

古人说,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

也就是说,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食物并不轻易去取,观望探察甚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

“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

《诗经》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

”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

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

秦汉时代,封侯拜将。

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

但是唐代诗人李白写道:“生不愿万户侯”,表明观念有所变化。

“侯”姓,相传出自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本为侯冈氏,后简称侯姓。

史载,春秋时晋国有侯氏。

战国时魏国有著名的隐士侯赢,曾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代有大司徒侯霸。

唐代有宰相侯君集。

明末清初有才子侯方域。

现代有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

“猿”,本为“袁”,“袁”字极像猿猴形,连尾巴都画出来了。

故传中白猿常自称“袁公”。

“袁”姓相传出自于大舜的后代,春秋时陈国有上卿为袁氏。

汉代有流传甚广的“袁安卧雪”的故事。

东汉末有曾同曹操争霸的袁绍和袁术。

唐代有宰相袁智弘。

明代有号称“公安派”
的文学家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清代有著名的诗人袁枚。

“禺”本是描绘猿猴形貌的一个象形字。

鲁迅《故事新编》说,大禹的禹,其实就是“禺”,也是由“大猴子”变来的。

“禺”又通“寓”,大约是把猴子关进屋里,便叫“寄寓”,后代渐渐人化为人的寓所。

“禺”又通“愚”,暗示猴子摆脱愚昧才能进化为人。

"犹”,也是描摹猴态的一个字。

它的金文字形有些像猴子偷酒食。

传说“犹”是疑心最重的猴子,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恐地攀上爬下,犹豫不决。

“犹豫”、“犹疑”皆因此得名。

“狙”,是古代普遍用以表示猕猴的字。

养猿猴的人便称为“狙公”。

“狙”在历代话语中多用来表示“狡黠、伺机”之意。

于是出现了“狙伏”、“狙击”、“狙伺”、“狙诈”等一系列词语。

“独”也是表示一种猿猴的字。

据说它秉性孤单,不合群。

“孤独”之义大概由此而来。

于是产生“独立”、“独行”、“独夫”、“独裁”、“独来独往”等一系列词语。

“独孤”姓,是一种少见的复姓。

出自在古代匈奴独孤部。

晋代人居中原,唐代以年逐渐汉化。

猿猴俗名“猢狲”,亦称为胡孙。

因而“胡”姓和“孙”姓也与猴子结下不解之缘。

“胡”姓,相传也出自大舜后裔,周代封于胡,因以为姓。

胡为小国,被楚国灭掉。

宋代有资政殿学士胡诠。

明代有文学胡应麟。

现代有著名学者胡适。

“孙”姓,古代相传有三支。

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武公的后裔。

一支出自楚国,孙叔敖的后人。

另一支出自齐国,陈田氏的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有著名这事家孙武、孙膑。

唐代有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

特别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使“孙”姓威名远扬。

与猴有关的歇后语、俗语还不少呢。

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猴子爬山崖——有能耐
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猴子爬树——拿手好戏
猴子长角——出洋相猴子耍大刀——胡砍
猴子吃辣椒——红了眼猴子坐轿——不识抬举
猴子扫地——只顾眼前猴子捡生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猴子看书——假斯文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猴子唱大戏——胡闹台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猴子放爆竹——自放自惊毛猴子说话——不知轻重
小猴子戴草帽——充人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
耍猴的走了猢猕——没甚弄了猢猕穿衣裳——像煞一个人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猩猩惜猩猩(英雄同情英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