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论文:试论洪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范文

电大论文:试论洪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范文

试论洪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兵团电大校部马海娟内容摘要: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经典剧目。

《长生殿》通过李杨爱情的描写,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揭露,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体现了洪昇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爱情悲剧福祸相倚生死悲欢善恶是非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一、洪昇及时代背景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以更多的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

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

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赞誉。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是清初最为杰出的南方戏曲作家。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洪昇从小就熏陶于书香门第的教育氛围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成为戏曲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洪昇家道中途衰落,父母不和,父亲又曾“被诬谴戍”。

洪昇全家受到清王朝的迫害,弟兄都流离在外,且屡次考举不第。

后来托了人情,才在京城的国子监做了个小监生,一干就是十多年。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据史料记载,洪昇以当时的诗人王士禛、施闰章为老师、朱彝尊、毛奇齿、吴仪一、查慎行、李式玉、陈维崧、赵执信等人也均是洪昇的诗友。

尽管他不曾有过一官半职,但与他交往的却都是当代文学界的优秀人物。

生平创作有传奇九种,《长生殿》外,有《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

杂剧有《四婵娟》。

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

洪升尚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

诗稿《幽忧草》,词集《啸月词》、《昉思词》。

洪昇一生写下戏曲40余种,唯杂剧《四婵娟》和传奇《长生殿》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将富有传奇性故事的戏剧称为“传奇”)。

《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被誉为明清传奇中的“三巨著”。

我们知道,洪昇的《长生殿》是在继承前人《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以及《梧桐雨》、《杨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三易其稿,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才完成的。

可以这样说,洪昇把他毕生的才华都倾注在《长生殿》的写作中,而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更是进行了超乎前人的歌颂。

有道是:“都生难遂,死要偿,噙住了一点真情,历尽千磨障,纵到九地轮回也永不忘,博得个终随唱,尽占断人间天上。

”二、长生殿的主题思想《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

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

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称兵造反。

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

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

(一)爱情主题李杨间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性爱、情爱、挚爱三个阶段。

他们的爱情由浅入深,逐渐趋向专一和成熟。

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的儿子李瑁的妃子,因为她无人能比的美貌及优美的舞姿,唐明皇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且唐明皇与杨玉环都有喜爱乐曲的共同点。

因此,他们互相倾情,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

《定情》一出则写出了玄宗见到她的第一印象,即为:“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姿容艳丽。

”于是唐明皇便决定册封她为贵妃,但此时他们的爱情是肤浅的,唐明皇只是迷恋于对方的美貌和肉体,而杨贵妃虽对唐明皇有一丝好感,但她心中好是深爱着他的丈夫李瑁。

所以,他们初始阶段的爱情尚未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白居易《长恨歌》中也妥帖的用诗描绘了这个侧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可见此时维系他们的是一般帝妃间所常有的权势与美色的交换。

随着李杨相处时间的增多,彼此产生了好感。

但她不甘心唐明皇朝三暮四的性情,情不自禁的恼恨他们,也因此惹怒了唐明皇与他大闹了一场,结果是被放逐出宫,遣送回家。

杨玉环在家中对唐明皇日夜思念、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而此时宫中的唐明皇面对没有贵妃的皇宫,他总是感到“对景总是生憎,触目无非惹恨……若不召她回来,教朕怎生消遣”。

唐明皇感受到到杨玉环对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他们间关系的价值,可出于帝王的尊严、皇宫的规矩,不知该如何是好。

高力士便帮他出了一妙招,高公公去杨府向杨玉环诉说皇上的矛盾心理,于是有贵妃《献发》一出:“只为欲表我忠肠”,“全仗你寄我殷勤……止鬓鬓发数根,这便是我残思断魂。

”这给无可更改的皇帝谕旨一个可以改变的借口。

于是,唐明皇将杨玉环复召入宫,两人又续情缘。

这表明“真情”的种子已经播下,但是“真情”种子成长过程中不免要经历些许风风雨雨。

唐明皇虽钟情于杨贵妃,但他仍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他背着杨玉环以皇帝之尊驾幸梅妃。

杨贵妃发现后便前去搅乱他的好梦。

虽然她过去曾表示:“愿承鱼贯,敢妒蛾眉”,但此时的她则坚持“钗不单分盒永圆”的理想爱情了。

她希望得到专一的爱,便当面揭穿和谴责唐明皇的变心和不专,并以缴还钗盒相威胁。

这时杨贵妃真挚的感情压过了理智,她无暇顾及后果,只把心中的一腔妒火宣泄出来。

唐明皇对于这一场暴风雨式的倾泻只是软言应付,并没有拿出皇帝的权威呵斥她,而是又惊又悔,因为他感受到了杨玉环的真情。

至此,两人的爱情达到了情爱的阶段。

白居易《长恨歌》也有诗为证:玄宗由贪恋美色而转入精神内在的情爱阶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密誓》一出是李杨爱情的转折点。

李杨爱情发展到了挚爱阶段,二人“七月七夕感牛郎织女之事,私誓生生世世愿为夫妇,则君王臣妾未曾有者”。

这完全是痴情男女的海誓山盟了,说明他们的情感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阶段。

《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表现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原来肤浅的爱情开始让位于两颗真心的结合。

《埋玉》一出,而人的感情更到了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忘我程度。

马嵬坡之变是对盟誓后李杨爱情的严峻考验,面对军队的哗变,杨于环虽也十分留恋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不让唐明皇为难,她自愿请死,表现出她对情爱的忠贞不渝及责任意识。

无力自救的唐明皇面对军队的威逼,只好牺牲杨玉环来保全自己。

杨贵妃死后,唐明欢触景伤情日夜思念杨贵妃,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更加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泻出来。

《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

洪昇根据自己的爱情理想给这一对生死离别遗恨绵绵又痴情苦恋刻苦相思的情人以神话式的结局:双方在牵牛织女星的撮合下,最终在月宫团圆,这样自然的把生死之恋导向情爱永恒。

(二)政治主题从《长生殿》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杨玉环的得宠,不仅是建筑在宫庭内部的倾轧之上,而且是建筑在人民的灾难之上的。

在第十五出“进果”里面,集中的描写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南海和蜀州进果的使臣,为了在限期内把鲜荔枝送到杨玉环嘴里,飞奔前进,路上,撞死卖布的老人,马踏壤农民“每日盼成熟,求天拜神助”的庄稼,末了,两个地方的使臣,都为了自己不误期限,在驿站上引起了争马的纠纷。

最后,还让剧中人喊出:“杨娘娘,杨娘娘啊!只为这几个荔枝呵”!再如“疑谶”中,藉郭子仪的口,对封建王侯的“豪奢”,提出愤怒的抗议,“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痛骂“私门贵戚,一例逞妖狐”,同时,面对着混乱的社会,也激发出了忧世、爱国的情绪:“不知忧国是何人”。

这些剧情的描写,都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彩。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作者据以划分正面,反面形象的标准,体现着作者对待这一事件的态度,也往往就显示出来,作者创作这一部作品时所抱的目的与意图,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长生殿”中所描写的人物,正面的有郭子仪、雷海清、郭从谨、李龟年等;反面的有杨国忠、安禄山。

显明地可以看出来,作者在他们身上所赋予的意义是,忠于祖国的得到表扬,危害祖国的受到惩罚。

“长生殿”在第一出“传概”中就表现了作者创作思想的基本精神,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官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正如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谈到创作动机时所言:“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

”并在剧中第一出《传概》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充分表明了对李、杨情缘的同情和赞赏,借这个故事歌颂人间真挚的爱情。

作者在《长生殿·例言》又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

”这表明作者对因“逞侈心而穷人欲”所造成的国家和社会灾难、危害充满了不满和抨击的态度。

一方面从爱情角度热情歌颂和赞美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死不渝之恋,另一方面又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对其沉湎于情欲而造成国家危难提出责难,爱情主题与政治主题并呈。

这两个主题似乎是矛盾、对立的,然而,这并非是艺术上的败笔,恰恰是作为文学大师的洪昇十几年三易其稿的良苦用心和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之所在。

在《长生殿》中,洪昇的内在追求是从表面的矛盾中去挖掘内在的哲理蕴含,那就是忘我的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是永远难以克服和弥合的。

在承认李、杨爱情与国家政治之间的矛盾问题上,《长生殿》与《长恨歌》、《梧桐雨》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是《长恨歌》和《梧桐雨》将二者的矛盾视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矛盾,因而是人类永恒的遗憾。

它只有遗憾,没有解决的办法;而《长生殿》在此基础上却主张对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总揽全剧,《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相倚的人生哲理以垂戒来世;二是让李、杨历经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达到其人生“情缘总归虚幻”的认识的哲理高度,以此来使世人“清夜闻钟”,让他们“蘧然梦觉”。

这种题旨在最末《重圆》一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强调。

当饱尝人间悲欢离合的酸甜苦辣后,来到月宫的杨玉环看破红尘。

当月主娘娘宣布他们“本系元始孔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

今谪期已满……命居利仞天宫,永为夫妇”后,一切生死悲欢,善恶是非,不过是过眼烟云。

总之,洪昇创作“长生殿”的动机,是可贵的,他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直抒胸臆,也可以说是人民心中的亡国之痛,这是时代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