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励后进生进步提高。
激励是教育管理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得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强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或行为倾向,增强其发生行为的动力。
对人们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给予适当的激励,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并受到鼓舞,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
对于后进生,激励是促使其奋发进取的最有效的推动力。
激励是一种艺术,需要教育者巧妙运用,时机和环境都要注意选择。
如:后进生失利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以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取得成绩,要及时指出其成功和不足,提出下阶段新的目标,激发起更大的斗志。
激励的场合既可以是课堂问答,也可以是课后交流;既可以是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单独相处。
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语言交流,作业点评,物质奖励等。
激励需要强化,对后进生的行为给予某种刺激——奖励或惩罚,促使其增强、减弱、激发或抑制。
一般来说,奖励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惩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境之中,产生焦虑,不仅破坏当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能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或适得其反的不切实际的志向水平。
奖励能引起后进生成功的体验,不仅对动机起强化作用,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自我满足感,愉悦整个身心。
正强化更有利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激励最好能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不要让学生感到这是教师的一种故意安排,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们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后进生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性的、分阶段性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对于后进学生来说,由于长期遭受到轻视和压抑,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特别需要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老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后进学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
这种阶段性肯定的姿态,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他们的主体自豪感,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
在充分肯定后进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针对学生自身尚存的不良习惯,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又能够感觉到自我更新的巨大潜力,自觉地加以改正。
(三)巧妙地进行激励心理学研究发现,
三、激发后进生的热情
实践证明,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委任一些他们可以胜任的职务,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激情。
当他们在班务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抓住时机同他们谈话,树立他们全心全意为全班同学服务的意识,要求他们作为班干部要以身作则,不论在学习、工作中都要起榜样作用,这样为了让其他(她) 同学对他们的工作心服口服,他们在学习上一般都比过去更加努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便利用别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我让后进生自己选择敬佩的班干部成为同桌,采取迂回战术,在这些干部身上下功夫,对其严格要求,使他们能很好地感染周围的人,让“近朱者亦”从而去改变后进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我让后进生展开竞赛,要求后进生每天为自己做好评价记录,具体内容是:
1.1 课上不扰别人;
1.2 课间不吵架;
1.3 按时写成作业,及时订正;
1.4 值日认真。
刚开始时,每天只要达到三项就奖给他本子、笔、书签等,过一段时间后要求四项全部达到才得到奖品。
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自己做记录,就让他们感到了老师的信任,会自觉改掉缺点。
否则,让别人做记录,他们始终感到处于监视之中,易出现逆反心理。
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我又采用了向家长打“表扬电话”的形式,给予学生精神奖励。
这样,我得到了学生
喜爱,他们把我的转化目标,逐渐变成自觉行为,成宝、腾飞等同学就是这样得到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