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校园中的测量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情景图,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二、探究新知1、估测校园周边物体的长、宽、厚的长度。
(1)师:今天你能估计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吗?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沙坑的长小树的的高篮球场的宽(2)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长、宽、高,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
……教师直接演示。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指示呢?四、课堂练习完成做一做。
教学反思: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
可是,他遇到了麻烦事,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他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他吗?2.(屏幕显示:两顶帽子;三条裤子)师: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丑都有哪些帽子和裤子呢?(生答:2顶帽子,3条裤子)师:你会建议小丑穿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3.师: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顶帽子只配一条裤子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师:相信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
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 先选帽子,一顶帽子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裤子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顶帽子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裤子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 先选裤子,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条裤子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帽子的数量与裤子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6.师: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7. 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丑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二、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师:刚才同学们为小丑搭配的帽子和裤子,每一套他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丑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丑该吃午餐了,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老师一次吗?(课件出示)2.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午餐里都有哪些主食和炒菜?师:如果主食和炒菜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丑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外面看。
师:请看屏幕,地图里都有哪些景色?生:有学校,少年宫,动物园。
师:再仔细看看从学校到动物园可以怎样走?(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三、课堂小结: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连线搭配,还帮小红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时间与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师:好。
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
(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
)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奇思。
听听他说什么。
(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奇思,我周六、周日休息。
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听了奇思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师:奇思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师:这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
(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
)谁愿意读读这段话?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学生讨论)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奇思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
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奇思的休息日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生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师:真不错。
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
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
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9月份的日历表。
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
)师: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
很不错。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师点击,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
)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小组讨论。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
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7、8、9、14、15、16、21、22、23)师:你很棒,孩子。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请你们选择屏幕上的两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你们看清要求,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生自由操作。
)(师转播某个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二小组完成的。
我们先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师:你们真棒。
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点击,转播另一小组屏幕的内容)这是第一小组完成的。
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三、小结。
师: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生自由畅谈。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