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一看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
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
如:(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
又如:(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如:(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
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
还有:(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看通假现象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
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
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
又如:(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
江苏卷中的“少”通“稍”,理解为“稍微,稍稍”。
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
四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
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五看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
(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何……为、何以……为、奚以……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得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庸……乎、其……乎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二、文言文翻译“六字经”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两条,分值为5分。
2004年高考将再增一条,共三条,大概为8分。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综观两年高考以及平时练习,这已成为学生的拦路虎。
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是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
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
如2002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除了语气词“也”外,都要落实。
可译成:“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沟通古今,就是根据古今语言差异的实际加以妥善处理,可概括为“留”、“删”、“补”、“调”“换”、“贯”六字。
“留”,就是保留不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李将军”。
“删”,就是删略。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有人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
一是省略的添补。
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补。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二是内容的添补。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翻译时,就要在“何以能鼓乐也”前加“不然”,语意才衔接。
“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
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换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换为“才离开”。
例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贯”,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文言文中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有些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
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
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
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要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补调换),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三、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