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旅游与文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
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
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是革命老区。
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二·陕北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
后经过隋,隋末唐初。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
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紫)。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榆林市。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道情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
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
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
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窑洞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五·陕北 - 地方小吃钱钱饭这本是陕北缺粮人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
而现在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钱钱饭粘糊爽口,香浓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钱钱饭驱寒保暖,惬意极了。
火烧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
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
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猪肉剁大葱。
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
受外地游客称道。
黑楞楞由土豆做成沫状,去处淀粉,然后做成圆球状,放入锅内蒸熟,陪上调料便可食用。
虽然去处了淀粉在营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令人难忘的味道洋芋擦擦延安传统饭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
洋芋就是土豆。
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
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
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
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
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碗砣碗砣为延安风味小吃。
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
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
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抿节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
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
食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
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陕北大烩菜陕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风味,虽然此菜源与内蒙,但是随着在陕北的落地生根加进去了许多陕北独特的风味,其主要有粉条、瘦肉、土豆、蔬菜等组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陕北的革命胜地几乎都在延安。
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
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主要介绍凤凰山革命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北门内凤凰山麓。
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到这里。
中共中央在此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国代表大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
凤凰山麓有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曾在这里会见白求恩大夫。
这里还有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朱德旧居、刘伯承旧居等。
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由此迁往杨家岭。
除了这些最富盛名的革命胜地,陕北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比如黄帝陵、壶口瀑布、统万城、红碱淖、清凉山、宝塔山,子长龙虎山分景区,钟山寺石窟、万花山、红碱淖、白云山、洛川纪念馆、在红石峡风景区还可以领略一下大漠风光。
神木县隶属榆林,境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后来成为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前沿,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
神木的建制始于秦汉,唐置麟州,金设“神木寨”,明称神木至今。
相传城郭东南原有古松三株,遮天蔽日,冠如华盖,当地人皆称“神松”,神木县名由此得来。
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满门忠烈杨家将英雄群体,戍边卫疆,忠勇无敌,流芳百世。
一代名臣范仲淹曾到此巡边,写下了不朽名篇——《渔家傲·麟州秋词》。
红碱淖,中国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内一淡水内流湖,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属高原性内陆湖。
红碱淖内主要有16种淡水鱼类生长,湖边发现有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种群。
红碱淖也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水草丰盛,环境宜人,景色壮观,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乐园。
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是湖泊的意思。
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想到从此乡关万里,顿时千般感慨,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红碱淖。
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地方向其走去,于是现在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崩,葬桥山。
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
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之中。
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5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俗称“白城子”,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