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
及其免疫学研究
吴灶和叶剑敏李凌
湛江海洋大学湛江524088
摘要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展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以来,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带来的多种负因子影响,其病害种类、发病频率及其危害性亦逐年增加,其中弧菌病是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70—80%,甚至全部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仪介绍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中几种主要的孤葱病和免疫学与防治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海水养殖鱼弧菌病免疫防治
一、南海养殖鱼类的主要弧菌病及其流行情况
石斑鱼、笛鲷溃疡症由溶藻弧菌感染所引起,主要发生在养殖的赤点石斑鱼和红鳍笛绸,在鱼种阶段和养成阶段均有流行,但以10—15公分的鱼种最为敏感。
主要症状是外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面,严重感染个体;溃疡可深达肌肉,内脏可见脾脏肿大,肝脏色泽偏淡,不论从体表溃疡部位或肝、脾、肾均能分离到病原菌。
该病在华南地区常年均有流行,死亡率在50%左右,最高可达90%。
宝石斑鱼烂鳍烂尾病由创伤弧菌引起,主要发生在青石斑鱼,主要症状是鳍条出现溃烂,特别是尾鳍,鳍条基部出血,突眼,眼睛水晶体混浊,内脏可见脾脏肿大。
该病在华南地区主要流行于5—10月,死亡率在50%左右。
真鲷溃疡症由最小弧菌感染引起。
发病初期的真鲷游动缓慢,游泳无力,经常游出水面,摄食量降低或不摄食;随着病程的加重,体表鳞片脱落,表皮溃疡严重时溃疡面深达肌肉。
内脏点状出血。
肝脏明显缺血,有的地方出现瘀血,呈花斑状。
该病主要危害真鲷鱼种阶段,50-100克鱼最易感染,死亡率在50%以上。
尖吻鲈弧菌病由河流弧菌生物I型所引起。
该病主要流行于低温季节,由于尖吻鲈为热带性鱼类,低温季节引起体表冻伤,继发细菌感染而致病。
症状是,体表出现溃疡,鳍条末端溃烂,游动迟钝。
该病一旦暴发,死亡率超过50%。
二、赤点石斑鱼溶藻弧菌脂多糖(LPS)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糖粗蛋白质占20.56%。
磷占0.94%、糖类占4.8%。
脂肪酸占3.6%;其中单糖组分中戊糖占1.15%。
己糖占2.85%、葡萄糖0.72%、半乳糖、庚精和KDO小于0.1%;脂肪酸成分测得有十二碳烧酸、十四碳烷酸、十四碳烯酸、3-OH 十四碳烷酸、十六碳烷酸和十八碳烷酸,其中十二碳烷酸含量最多为2.80%。
溶藻弧菌脂多糖与其它病原菌比较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脂多糖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菌,而糖类,尤其是单糖中的己糖却明显低于其它菌。
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糖的毒性研究发现,利用酚水法提取的粗制脂多精对石斑鱼的毒性不大,浓度为1.6mg/ml的粗制脂多精对石斑鱼的致死性为20%,浓度为3.2mg/ml 的粗制脂多糖对石斑鱼的致死性只有40%。
同时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糖经去毒处理后免疫石斑鱼,发现不同浓度的脂多精对实验鱼具有不同的保护性,在2—8mg/ml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的脂多糖其免疫保护性越强,当病原菌感染浓度为1.2X109时,其对石斑鱼的免疫保护率最高可达80%,最低的免疫保护率也有40%;而当病原菌感染浓度为2X107时,8mg/ml 浓度的脂多糖对石斑鱼的免疫保护率可高达100%。
其中浓度为16mg/ml的脂多糖免疫保护率与8mg/ml浓度一样,表明并非脂多糖浓度越高,其免疫保护性就越强。
研究石斑鱼免疫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精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活性,发现粗制脂多糖可促进石
斑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免疫粗制服多糖抗原后石斑鱼血清抗体凝集效价发生变化,在开始四周内,血清凝集抗体效价逐渐增加,至第四周达到最高峰512,后逐渐下落,但到第八周还维持在256,表明脂多精抗原进入鱼体后,刺激鱼体形成抗体生成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量保持一稳定时期,而后逐渐减弱。
免疫脂多精抗原后,血清中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随之升高,并且酚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也明显升高。
表明脂多糖是一种具有有效免疫原性的抗原,不仅能促进石斑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还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三、赤点石斑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特性
利用微量凝集法测定加强免疫的赤点石斑鱼血清效价,为1024。
取加强免疫的抗弧菌血清1毫升,依次利用50%硫酸镀沉淀,sephrose6B层析,DEAE一sephdex-A50离子交换过滤后,得到纯化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蛋白的280urn吸收值为0.3。
利用PAGE分析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得到单一条带,Rm值约为0.13,估计蛋白的分子量为75000左右。
利用2-ME处理免疫球蛋白,可以得到两条分离的条带,重链分子量约为80000,轻链分子量约为25000,可以推断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可能是四聚体,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M。
免疫的赤点石斑鱼的血清蛋白约为40.15ug/ml,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约占血清蛋白含量的4%左右。
四、多联弧菌疫苗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应用改良的菌体疫苗制备方法,制备出多联菌体疫苗,分别通过注射、浸泡和投喂等三种免疫途径接种鱼类,经8周养殖,再用病原菌攻毒,结果经注射和浸泡的实验组存活率为80-100%,投喂的实验组存活率为30%,对照组存活率为0一20%。
对经注射疫苗的实验组石斑鱼血清抗体效价测定表明,多联菌体疫苗能刺激鱼类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在8周的实验期内,经注射免疫的鱼类血清抗体效价,随免疫时间的增加而加强,免疫后第一周,抗体效价为1:16,第14天的效价上升至1:256,第28天,抗体效价为1:2048一4096,第56天,抗体效价仍然维持在最高水平。
对照组鱼类的血清抗体效价均小于4。
所研制的多联菌体疫苗在广东的饶平、深圳、湛江、海南的三亚,福建的平潭,及香港等海水鱼类主要养殖区,对所养殖的石斑鱼和银鱼进行小规模应用实验,免疫鱼经3个月至1年的饲养,均能取得明显提高成活率的效果。
石斑鱼实验组成活率最低为58.82%(饶平),最高为98.5%(香港),非实验鱼的存活率普遍在40%左右。
在平潭11个网箱,共12970尾真鲷进行实验,结果存活率最低为58.82%,最高为90%,平均成活率为69%,未经免疫的真鲷成活率约30%。
生产试验的结果还显示,经免疫的鱼类摄食强度增加,生长加快,体色光泽健康,体表溃烂等弧菌病特征减少或消失。
由此可见,通过接种弧菌多联菌体疫苗,对防治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具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