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写作案(四)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写作目标】1.区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掌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
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确定以后,就得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去论证它。
这就有一个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问题。
“论”,是讲道理;“述”,就是记叙,是摆事实。
在论证过程中,要善于把“论”和“述”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一、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1.议论文中的记叙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
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
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议论文的记叙是为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服务的,强调概括性,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显事实中与论点相关联的规律、本质。
2.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用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如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记叙文强调形象性,要求记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二、议论文中记叙事例的特点1.定向取舍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记叙的事例做定向限制,着重记叙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突出某个侧面,而不是完整地、面面俱到地叙述事实。
2.高度概括根据论证的需要,对涉及的事实,叙写时要高度概括。
舍弃不必要的细节描写,只保留与论证观点有着密切关系的部分。
3.事例典型事例要典型,有代表性,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这样,事例精练集中,就能起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的作用,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说理效果。
而有的同学举身边发生的不太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因为典型性不强,削弱了表现力。
4.事例归类记叙的事例要归类。
事例不是多多益善,只要能达到论证的目的就行。
有的同学一口气举了四五个事例,而且这四五个事例基本属于同一类型,这样论证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事例比较多,就要善于选择,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归类,同一类型的留下一个典型的即可,其他的大可删去。
这样易于集中笔墨从不同方面来论证,使内容更紧凑,论述更深更透。
有同学在写作《创造奇迹的品格》一文时,举了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事例,然后又举了一位年轻护士坚持自己主张终于成功劝说主治医生的事例,第三件是美国总统林肯的事例。
文章主体部分由这三个事例构成。
从时间上看,林肯应在马克·吐温的前边;从国别看,两个事例都是美国的;从叙述看,叙述过多,而分析论证不够,所以举例不太成功,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最好是古今中外分门别类,有选择性地举一些事例。
这样涉及范围广,可信度更大,说服力也会更强。
三、议论文中记叙的具体方法议论文写作中对记叙材料的处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记叙的事例要与论点一致对于议论文来说,材料是用来论证观点的,所以我们要依据观点去选取材料。
记叙的事例要与论点一致,为论点服务,所以要保持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如《谈骨气》一文,作者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纵贯古今的三个事例:南宋文天祥被俘宁死不肯变节求荣;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为了正义的事业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这三则材料就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方面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我们有些同学在写作中对材料不加选择,盲目认为只要是名人事例,就有代表性,就有说服力。
如有同学在论证“勤奋才能成才”这个观点时,竟举了爱迪生发明灯泡经过8 000多次实验才成功的例子。
2.对记叙的事例要辨别“真伪”议论文中所记叙的事例,要辨别真伪。
所谓“真”,就是指符合论点的事例;所谓“伪”,就是指不符合论点的事例。
如有同学写议论文《骄者必败》时,引用了很多事例来证明论点。
诸如赵括败于秦军,曹操败于赤壁之战,项羽自刎于乌江,巴黎公社失败,希特勒为苏联红军所败,等等。
我们把这些事例仔细思考、鉴别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事例并不是都能说明“骄者必败”的论点的。
历史上的项羽、曹操,他们都是由于骄傲,在某种场合下失败了,所以这些事例是符合论点的,是“真”的。
但另外几则事例放在这里是不够妥当的。
希特勒的失败,是由于他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是违背全世界人民利益的非正义战争,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并非由于骄傲。
巴黎公社失败,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外部敌人过于强大,也并非由于骄傲。
而赵括这个“纸上谈兵”的人物,因为理论脱离实际,所以败给秦国,主要原因也不是骄傲。
这些事例都不能用来证明“骄者必败”的论点,所以这些材料是“伪”的。
“真”的事例,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是有句话叫作“事实胜于雄辩”吗?而“伪”的事例,不但无助于突出论点,而且会出现自相矛盾、歪曲原意的不良作用。
3.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记叙的角度一个事例,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不同的论点。
论点不同,材料叙述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
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论点保持一致。
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则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如《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 400多字的故事。
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先看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传》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只用了6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故事,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有力地论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上述都用了《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也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
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4.记叙事例需要结合情感同学们在叙述事实论据时,常常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面无表情地客观叙述,显得呆板生硬,而我们倡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与事实论据应是一种对话关系,要融入自己的爱憎分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
事实论据的生动性一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二在于作者饱含深情地引述。
在饱含深情地引述中,尽展作者的文学才华,在别人接受作者的观点的同时,一股浓浓的情韵也扑面而来。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1)如果运用上面的材料来充当论点“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的事实论据,应怎样记叙和分析?答:示例春秋时期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
就是说,他无职无权。
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如何作战的看法。
(2)如果运用上面的材料来充当论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的事实论据,应怎样记叙和分析?答:示例“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
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
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
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普通百姓允许参政的民主环境。
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3)如果运用上面的材料来充当论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事实论据,应怎样记叙和分析?答:示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我们不能像春秋时期那个曹刿的同乡,面对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话。
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名给市长写信求助的中年妇女最近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她曾经是一位爱心妈妈,如今为何开口向社会求助?她付出的爱心能得到回报吗?王艳玲,47岁,吉林省的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因抚养资助孤儿的爱心行为成为“感动江城十大人物”之一,“吉林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母亲”。
正是这样一位曾经感动了一个城市的人,最近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母亲病重需要大笔的医药费,儿子大学马上毕业需要还清四年两万多元的助学贷款,还要替曾经抛弃她而今得了尿毒症的前夫四处筹钱维持生命,儿子希望妈妈帮他找个满意的工作……这一系列的事情让这位大姐一筹莫展,几近崩溃。
王艳玲想呼吁一下,看看像她这样的人,对社会毕竟有一点点贡献的人,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给她出点儿好主意,有没有什么好项目,让她把这个难关渡过去。
她说,她也不是想要回报,只是想在困难的时候,希望得到帮助。
请就“爱心能否要求回报”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示例奉献爱心,当然应该得到回报。
等到奉献爱心的人张嘴求助,已经在说明,我们对奉献爱心的人,有所忽略。
当帮助过别人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更应当给予其帮助。
比如王艳玲,她有了困难,不能要求她帮助过的人对她有所回报。
因为她帮助过的人也许还根本没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