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基础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材料科学基础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34
铸锭中的缺陷 铸造缺陷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缩孔、气孔、疏松、偏 析、夹渣、白点等,它们对性能是有害的。 1. 缩孔 shrink hole
大多数液态金属的密度比固态的小,因此结 晶时发生体积收缩。金属收缩后,如果没有 液态金属继续补充的话,就会出现收缩孔洞 ,称之为缩孔。 缩孔是一种重要的铸造缺陷,对材料性能有 很大影响。通常缩孔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只 能通过改变结晶时的冷却条件和铸模的形状 (如加冒口等)来控制其出现的部位和分布 状况。
表示凝固过程中在初 始过渡区建立后,液 相和固相成分随凝固 体积分数的变化。
18
c. 液相完全不混合的凝固
凝固速度很快,液相仅有扩散;宏观偏析很少,仅在最后 凝固部分,溶质浓度迅速升高,但长度仅有几厘米。 初始过渡区建立后ke=1
20
结论: 冷速越快 → 液相越不均匀 → 固相越均匀 → 原因: 界面堆积越快达到稳定→ 固相达到稳定越快 宏观偏析↓
36
3. 偏析 segregation
铸锭中各部分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分为:宏观偏析和显微偏析
正常偏析(正偏析) 合金的分配系数k0<1,合金铸件中 心所含溶质质量浓度比外层的高 宏观偏析 (区域偏析) 反偏析 合金的分配系数k0<1,合金铸件中心 所含溶质质量浓度比外层低 比重偏析 初生相与液体之间密度相差悬殊
R 为凝固速度 d 为边界层厚度 D 为扩散系数
k0 1 k0 e Rδ / D
ke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凝固速度R (1)若凝固速度较慢、R很小时, (Rδ/D) 0, ke ≈ k0(液相完全混合) (2)若凝固速度很快,R很大时, (Rδ/D) , ke=1(液相完全不混合) (3)若凝固速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k0 < ke < 1(液相部分混合) 17
Hale Waihona Puke 梯度。对于工业纯金属和合金来
说,通常在界面前沿液体中存在 着较大的成分过冷度,故柱状晶
的以树枝状方式生长,但柱状晶
的主晶轴垂直于模壁。
31
c. 中心等轴粗晶区的形成
柱状晶越发展,温度梯度越小, 则成分过冷区越来越宽。当铸锭 向四周的柱状晶都向锭心发展并 达到一定的位置时,由于成分过 冷的增大,使铸锭心部的溶液都 处于过冷状态,都达到非均匀形 核的过冷度,开始形成许多晶核
●引起凝固组织的宏观偏析和微观偏析。
1
7.4.1 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合金凝固时,要发生溶质原子 重新分布,重新分布的程度 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wS 平衡分配系数 k0: k0 wL
2
平衡凝固
假设:在凝固过程中,在每个温度下,液体和 固体中的溶质原子都能充分混合均匀(扩散), 凝固完毕后,固溶体中各处的成分均为合金成 分,无溶质的偏聚。
中心等轴晶区:各方向上的力学性能较均匀一致。但容易形成许多微 小的缩孔,导致组织疏松。
33
影响铸锭组织的因素
铸锭的宏观组织与浇注条件又密切关系: 随浇注条件变化可改变3个晶区的相对厚度和晶粒大小,甚至不出现 某个晶区; 快的冷却速度,高的浇注温度和定向散热有利于柱状晶的形成;若金 属纯度较高、铸锭截面较小时,柱状晶快速成长,有可能形成穿晶。 慢的冷却速度,低的浇注温度,加入有效形核剂或搅动等均有利于形 成中心等轴晶。
因此,成分过冷的决定因素: ① 液固界面前沿液体中的溶质浓度分布 ② 液体中实际温度分布
24
液固界面前沿液体的 实际温度分布
凝固温度变化曲线
液体完全不混合时液 固界面前沿溶质质量 浓度分布 ke=1
成分过冷区
25
.产生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 G,R利于成分过冷
C0,m , k0 ,D利 于成分过冷
非平衡杠杆定律或Scheil公式
液相质量浓度随凝固距离的变化规律
x w L w 0 1 L
fL: 液相体积分数
k 0 1
w L w 0fL 0
k 1
非平衡杠杆定律
7
例题 2
9
L α β
30 40 60
A

B
(1)设单相α固溶体段占棒长的分数为f 先计算分配系数k0 =30%/60% = 0.5 在共晶温度时,固/液界面处固相的成分为0.3,余下液相的成 分为0.6,继续冷却,这些液相全部转变为共晶。根据非平衡 杠杆定律
消除方法:增加冷速;加入第三种组元
37
胞状偏析
溶质组元在胞壁处富集或者贫化
可通过均匀化退火消除胞状偏析 先凝固的枝干与后凝固的枝干之间的成分不均匀 树枝状生长,一个树枝晶就形成一个晶粒,故枝晶 偏析发生在一个晶粒内部,也称为晶内偏析
枝晶偏析 显微偏析
影响因素:
a.凝固速度:越大越严重; b.偏析元素在固溶体中的扩散能力:越小越严重;
7.4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特征: ●由于第二组元的加入, 溶质原子要在液、固两相中发生重新
分布,这对合金的凝固方式和晶体的生长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结晶过程与对应的相图有直接的关系,在形核时不仅需要过 冷、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而且还需要成分起伏。 成分起伏:材料内因原子的热运动,引起微区中瞬间偏离溶液 的平均成分,出现成分此起彼伏的现象。
横向 纵向
27 27
28
7.4.2 铸锭的组织与缺陷
铸锭(件)的宏观组织
铸态组织指的是结晶后的晶粒的尺寸、形状和取向、 合金元素和杂质分布以及铸锭中的缺陷(缩孔、气孔、 偏析、……)等内容。
表层细晶区 柱状晶区
中心等轴粗晶区
29
a. 表层等轴细晶区的形成
浇注后,接触锭模表面的液态 金属急剧冷却,造成很大的过冷 度,便在最外层形成大量的晶核 。 模壁的凹凸不平也可作为非自 发晶核形成的基底,所以在外层 形成等轴细晶区。
CS(Z)=K0C0(1-f)k0-1
0.3= 0.5×0.4(1-f)-0.5
得f=5/9 即单相α固溶体段占棒长的分数为f=5/9
10
(2)示意画出棒中的组织分布及B原子的浓度分布
α
α+β
60 40=C0 20=k0C0 (5/9)L
11
(3)计算棒中单相α固溶体段的平均原子浓度

1.面积法 液体结晶为α固溶体时, 40=C C B原子浓度下降,排出的 B原子完全进入到液体中 20=k C 并均匀。
13
根据流体力学,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 紧靠管壁的薄层流速为零,这里不能发生 对流。 固液界面好似管壁,其前沿的液体薄 层不会发生对流,只能通过扩散进行混合。 这个薄层叫做边界层。
边界层区域溶质聚集 宏观偏析减小
14
15
随着溶质的不断聚集,边界层的浓度 梯度也随之增大,于是通过扩散方式穿越 边界层的传输速度增大,直至由界面处固 体中排入边界层中溶质的量与从边界层扩 散到对流液体中溶质的量相等时,聚集才 停止上升,于是(ρL)i/(ρL)B为常数。 把凝固开始直到(ρL)i/(ρL)B开始变为常 数的阶段称为初始瞬态,或初始过渡区。
在非平衡凝固下,若其凝固速度较慢, 液相中溶质通过扩散,对流甚至搅拌而完 全混合,液相成分均匀;而固相中无扩散, 成分不均匀。这种非平衡凝固也叫正常凝 固。
5
其凝固前后的质量变化 式中,ρL为液相的质量浓度
式中,ρS为固相的质量浓度 由质量守恒可得:
正常凝固方程 表示固相质量浓度随凝固距 离的变化规律 或
6
正常凝固方程的变换形式:
固相质量浓度随凝固距离的变化规律
溶质质量浓度由锭表面向中心逐渐 增加的不均匀分布,称为正偏析, 它是宏观偏析的一种。扩散退火难 以消除。
x w S k0w 0 1 L
fS: 固相体积分数
k 0 1
k0<1
k 1
w S k0w 0 1 fS 0
23
7.4.2 合金凝固中的成分过冷
成分过冷的概念 热过冷:纯金属凝固时,其理论凝固温度(Tm)不变,当液态金 属中的实际温度低于Tm时所引起的过冷,称之为热过冷。
成分过冷:合金的凝固过程中,由于液 相中溶质分布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凝固温 度,这可由相图中的液相线来确定,因 此,将界面前沿液体中的实际温度低于 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 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16
设初始过渡区建立后: (ρL)i / (ρL)B = k1 液-固界面处始终保持两相平衡:(ρS)i / (ρL)i = k0 则有: (ρS)i / (ρL)B = k0 ·k1 = ke
有效分配系数 ke
ke ke 凝固时固 - 液界面处固相的质量浓度 ρS i 边界层以外的液体平均质量浓度 ρL B k0
等轴细晶区结晶很快,放出的
结晶潜热来不及散失,使液固界 面处的温度急剧升高,因此细晶
区便很快停止了发展,所以细晶
区很薄。
30
b. 柱状晶区的形成
随着细晶区的形成和内部热量 的向外传递表面温度逐渐升高, 在铸锭内部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 ,便在细晶的基础上部分晶粒向 里生长形成柱状晶。 在柱状晶生长过程中,液-固 相界面前沿液体中具有正的温度
c.凝固温度:越宽越严重 溶质元素在晶界处富集的现象
晶界偏析 影响因素:a.溶质含量:越高,偏析越严重 b.非树枝晶长大使晶界偏析越严重,枝晶偏析可减 弱晶界偏析
38 c.结晶速度:越慢,原子扩散越充足,偏析越严重
mC0 1 k0 G R D k0
G/R = ΔT/D
当T < TL 时, 出现成分过冷。 固相前沿向液相延伸的一定区域内,随着向液体中延伸,溶质 26 浓度降低,从而凝固点升高,引起温度梯度加大。
.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 要保证平直界面生长(不出现 成分过冷)所需的温度梯度很 大,一般难于实现,因此固溶 体总是趋向于形成胞状或树枝 状组织。 成分过冷区小,凸起部分不可 ● 能有较大伸展,使界面形成胞 状组织。 ● 成分过冷区大,凸起部分可能 有较大伸展,形成树枝状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