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史作业cl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史作业cl

阿德勒的生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

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

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

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

”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

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

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

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

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

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

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

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

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

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

阿德勒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主张从根本上限定里比多和压抑等机械概念。

阿德勒自称自己是根据心理学术语,或者说文化心理学术语探索神经病概念。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于1907年出版了《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一书,扩大了从性到整个有机体的生物学基础;1908年发表论文《攻击的内驱力》,主张用一种追求的内驱力,来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作为主要内驱力的性。

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

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

1910年发表论文《自卑感》和《男性的抗议》,进一步提出用作为过度补偿的男性的抗议来取代包括价值在内的整个内驱力概念。

阿德勒认为,个体在其统一和目标定向操作方面好像遵循着自我创造的生活规划,后来他称之为“生活风格”。

内驱力、感觉、情绪、记忆、无意识等所有过程都从属于生活风格。

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终于辞去精神分析研究协会的主席职位,并退出该协会,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

1918年,他引进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

社会兴趣,边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心理病理学的个案里,阿德勒把这些人称之为生活失败者,其社会兴趣的倾向未能得到适当的发燕尾服。

这些人追求社会上无用的个人权力,而反对健康的、社会上的有用的、克服一般困难的追求。

心理病理学家通过鼓励、证实患者的错误,以及增强其社会兴趣来提高患者的自我尊重。

治疗家的工作是帮助患者认知重组,并习得社会上更有用的行为,特别是早期回忆和出生顺序,也包括梦,都被用来促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风格。

从1926年起,阿德勒多次访问美国,为大量的听众讲课。

1932年,他成为长岛医学心理教授。

1934年他定居纽约。

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从一些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阿德勒不甘人后的一面。

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

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

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

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

”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

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却是极其贴切的。

我们透过他的生平可以明了他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之来源。

兹举几例。

如: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视器官缺陷的研究。

写于1907年的其主要著作之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就是对此的探讨。

在后来的著作中他也不时回到这一主题。

如: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哥哥身体健康又受父亲宠爱,因此他深感自卑。

在以后的生活中,超越自卑和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这也使得他在日后提出自我与超越的主题,并把追求优越与成就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

可以说,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

他本人正是通过自卑感补偿而获得巨大进步的人。

又如:当他5岁从死神中逃脱后,他决定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这一生活目标的确立对他具有重要影响。

他说:“我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借此理想而结束了对死亡的恐惧”。

由此他明了生活目的的重要性。

再如:从他童年的合群上,也不难明白他日后提出社会兴趣之概念的合理性。

另外,他对排行学的兴趣与观点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说,他的早期经历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观点,他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某些蛛丝马迹。

正因此,阿德勒虽然在后来抛弃了弗洛伊德的许多重要观点,但他却坚持了早期经历对人之重要性的观点,相信早期经验对个体性格甚至一生都具有重大影响。

他个人的努力与成功也使他坚信个体虽受环境之影响,但个体并非完全被动的,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新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能力。

阿德勒的主要理论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补偿,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器官自卑(Organ Infeniority):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

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

他的早期理论中,将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

补偿(Compensation):个体通过努力克服缺陷,或通过注重发展各种取代缺陷的机能来对缺陷(如器官自卑)进行补偿。

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on):指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

后来,阿德勒从强调身体缺陷转向强调主观上的自卑感。

认为自卑感源于婴幼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

追求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它是对完美或优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优越。

是“生命的基本事实。

”生活风格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人在追求优越过程中,解决生活环境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个体追求优越的手段。

它是一种标识生活存在的独特的方式,是自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一种独特方式。

生活风格之形成人追求优越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童年的经验。

儿童在4-5岁时就形成其生活风格。

由于儿童所处的家庭、生活条件及周围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便会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社会兴趣含义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指一种与他人和谐生活友好相处的先天潜能。

创造性自我定义: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是人格的自由成分。

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虚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人不仅是遗传和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作用于这些影响。

心理治疗观神经症产生的两个因素:病人所确立的生活目标不符合实际;健康的个体应该有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而不健康的个体则没有。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生活风格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建立起社会兴趣。

•一、正面评价•1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乃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乃人格形成之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变素的重要性,并助长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2最早提出「创造性自我」的观念•3强调人格的独特性统整性:一个人所做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他自己特有的生活格式•4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5「学校心理卫生中心」的最早设立者之一•6阿德勒转变了佛氏人格发展的重点,而将重点放在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7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