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男性不育的治疗现状

男性不育的治疗现状

男性不育的治疗现状作者:范欣,孙欣慧,贾燕,何立东,尤思淼,杨晓晨,夏炎慧,王丽娜,刘薇【摘要】近年来中医和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男性不育治疗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男性不育治疗的现状,以便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男性不育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结合治疗据资料显示,近几年男性不育症不容乐观,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广大男性生活和心理压力的日益增大,男性的精子质量和数量也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不育症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多。

男性不育是一种多病因引发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夫妇同居1年以上,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者,成为男性不育。

近年来,男性不育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已占到整个不育夫妇比例的20%以上[1]。

有流行病调查数据表明近半个世纪来男性精液中精子数和精子各项活动参数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

1.男性不育的中医治疗1.1药物治疗刘尧、于永红[2]用自制生精种子汤、液化汤并配合死精一号汤治疗临床48例男性不育患者,经过治疗精液达到正常者41例,其中怀孕者39例,无效7例,治疗的有效率为83.3%。

郭东亮[3]采用自拟补肾益精汤治疗临床少精弱精患者,治愈22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有效率达到85%。

1.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是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针灸治疗常采用肾俞、关元、曲骨、冲门、三阴交、会阴、气海,中极、水道这几个穴位,治疗效果良好。

王琼梅[4]利用针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致男性不育症32例,取关元、气海、中极、水道、血海、三阴交(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肾精亏虚型加太溪、肾俞,肝郁气滞型加太冲、肝俞)这几个穴位进行治疗,经过两个疗程后治愈20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到93.8%。

而传统的西医治疗以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和精索静脉转流术等手术治疗为主,效果仅为20%—55%。

王岁珠,司继春[5]用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13例中,取肾俞穴、八髎穴、关元穴、曲骨穴、冲门穴、三阴交穴、会阴穴、气海穴进行针灸,其中治愈8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84.6%,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3针灸与药物联合治疗龚新彪[6]用毫针针刺配合赞育丹治疗男性不育120例,治愈71例,显效25例,好转3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达到82.5%。

石秀峰[7]将97例男性不育患者分为针灸组31例、中药组33例、针药组33例三组,针灸组选气海、关元、中极、太溪、足三里一组穴与命门、肾俞、次髎、三阴交一组穴交替治疗。

中药组服用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五子衍宗丸。

针药组同时采用上述针灸与口服中药的治疗方法。

结果显示:针灸组有效率70.97%,中药组有效率72.72%,针药组有效率84.84%,结果显示针药组治疗效果优于针灸组和中药组。

2.男性不育的西医治疗西医认为,引起男性不育的原因主要分为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和精子运输功能障碍。

精索静脉曲张为引起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中成年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约为15%,而在不育者中可高达39%[8]。

而梗阻性无精子症为引起精子运输障碍的一个主要因素。

2.1睾丸生精功能障碍2.1.1药物治疗李宏军、杨庆等[9]提出用迈之灵片来治疗男性不育伴精索静脉曲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另外,谷翊群、李宏军[10-11]等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长期服用迈之灵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显著改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并可使轻、中度扩张的精索内静脉管径缩小。

周安方[12]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方法如促性腺激素,抗雌激素,抗泌乳激素治疗,采用皮质激素抑制抗精子抗体形成,抗生素治疗和其他辅助性药物治疗等来治疗男性不育,观察其治疗效果,然而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者,根据病情状况适当选择手术治疗或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Hussein等[13]用氯米芬治疗42例非梗阻性少精、无精患者,治疗结果显示,64.3%患者精子数量增加,建议作为手术取精前的常规治疗。

枸缘酸他莫昔芬是一个比氯米芬雌激素效应更少的抗雌激素类药物,是欧洲治疗男性不育的首选药物。

2.1.2 手术治疗开放式手术治疗分为腹股沟途径和腹膜后途径,区别在于结扎部位在内环以下或以上。

现在已经有如下几个成形的手术治疗。

经腹股沟精索静脉结扎术[14]、经腹膜后(Palomo)精索静脉结扎术[15]、后腹膜保留动脉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15]、显微精索静脉结扎术[16]等。

2.2 精子运输障碍精子运输障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其中已有如下几个成形技术:输精管吻合术、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取精子术、显微外科取精术等。

除此,临床上,辅助生殖技术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2.2.1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发现了许多体外方法来特异地改善精子功能,提高精子的受孕率,有些已经可以从动物实验过渡到人类应用,对临床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如精子体外处理技术、人工授精、配子移植等显微操作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

邓春华、丘勇超[17]对于精子发生障碍导致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亦可通过睾丸细针精子吸取获得束成熟精子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但其受精率和妊娠率均明显低于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

3.男性不育的中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多方面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男性不育症最常用的方法,适应症广,操作性强,疗效肯定[18]。

杨晓勇[19]用自拟填精汤加减联合西药克罗米芬以及维生素E,治疗不育症患者38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

王旭初[20]将精液异常导致男性不育患者261例随机分为3组。

西医组6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87例,采用中药四子种王胶囊治疗;中西医结合组110例,采用常规西药加中药四子种王胶囊治疗,最后结果显示,西医组用药前后精液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用药后精液参数改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西医结合组用药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妊娠率明显提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可知结合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可改善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提高男性不育症的治愈率。

小结与展望近几年来,中医治疗男性不育具有疗效确切、无或少毒副作用、疗法多样灵活、病人易于接受、对后代无不良影响、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点,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疗程短,见效快,但是毒副作用较大,手术治疗的话对病人的创伤也会较大。

中西医治疗男性不育,效果显著,既能从根本上调理人机体的阴阳平衡,体现中药治本的优势,又能合理利用西药,发挥西药缓解症状的优势,缩短用药疗程,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

但是目前来看,对治疗男性不育药物的优选工作还未成熟、统一,所以寻找一种疗效明确且具有很强科学性的筛选方法和措施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丁之德,男性不育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可能性途径.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24(3):3-5,11[2]刘尧,于永红,罗文文.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症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3):56-57[3]郭东亮.补肾益精汤治疗少精弱精症60例[J].社区中医药,2010,(20):151-152[4]王琼海.针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致男性不育症32例[J].中国针灸,2010,30(3):251-252[5]王岁珠,司继春.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13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1,14(5):54-55[6]龙新彪.针灸配合赞育丹治疗男性不育症120例[J].河南中医,2006,26(11):60-61[7]石秀峰.针灸与中药治疗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5-116[8]郭应禄,李宏军.男性不育症[J].北京人民军社,2003(36):275-291[9]李宏,杨庆蔡,金伟,李汉忠.迈之灵片治疗男性不育伴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8,29(2):127-130[10]李宏军,应加强.应加强生殖医学的基础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0)::169-1370[11]谷翊群,陈振文,于和鸣.WHO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 2001[12]周安方.男性不育症的治疗经验[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7(2):39-42[13]徐芳,金兆祥,高林善.清宫寿桃丸抗衰老机制分析[J].中草药2007,38(1):附1-附2[14]张炎,黄文涛,杨补,等.经传统经腹股沟、显微技术和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08,2(4):345-347[15]胡传义,喻俊峰,李爱军,等.腹腔镜精索血管集束状结扎与改良palomo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09,3(4):344-347[16]潘连军,夏欣一,黄宇锋,等.显微外科精索静脉曲张切除术治疗男性不育[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4(7):640-644[17]邓春华,丘勇超.辅助生殖技术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J].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58-66[18]尚勇,生精育嗣胶囊的药效、毒理学实验研究.万方数据库[学位论文][19]杨晓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育症3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6):41-43[20] 王旭初,王国华,徐福琴,刘文轩,王琰,潘天明.四子种王胶囊结合西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5),407-409。

相关主题